《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丛书 山东道教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16170564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

(下卷) 1

第五章 北宋时期的山东道教 1

第一节 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发展概况 1

一 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特点 2

二 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三次发展契机 2

第二节 北宋时期的泰山道教 4

一 宋代皇帝与泰山道教 5

二 北宋时期的泰山宫观 9

三 北宋时期泰山道教石刻 11

第三节 北宋时期的崂山道教 14

一 北宋崂山道教派系及代表人物 14

二 北宋时期的崂山宫观 16

三 北宋时期的崂山道教音乐 18

第四节 北宋时期的沂山道教 19

一 北宋之前沂山的赐封 20

二 北宋皇帝与沂山道教 20

三 北宋时期的沂山宫观 21

四 北宋时期的沂山道教碑刻 22

第五节 北宋时期的蒙山道教 24

一 北宋时期的蒙山名道 24

二 北宋时期的蒙山道教宫观、碑刻 26

第六节 北宋时期的其他名道、宫观和碑刻 27

一 北宋时期的昆嵛山民间信仰 28

二 其他名道、宫观与碑刻 30

第七节 北宋时期陈抟内丹学在山东的传播 34

一 陈抟内丹思想的特点 34

二 陈抟内丹学在山东的传播 35

第八节 北宋山东儒、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7

一 北宋儒学士大夫对道教的会通思想和态度 37

二 北宋山东儒学士大夫的崇道活动 38

三 山东儒学士大夫与山东道教 40

第六章 金代山东道教 45

第一节 金代道教概说 45

一 太一道 46

二真大道教 47

三 内丹北宗 48

第二节 山东全真教的创立及传承 50

一 王重阳传道山东 50

二 全真教的创立 53

三 全真七子在山东的传教活动 61

第三节 全真七子的道教思想 70

一 马钰的道教思想 70

二 丘处机的道教思想 72

三 谭处端的道教思想 75

四 王处一的道教思想 82

五 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 87

六 孙不二之女丹功法 93

七 刘处玄的道教思想 97

第四节 金代泰山、崂山道教宫观、碑刻、洞穴 100

一 金代泰山宫观 101

二 金代泰山道教碑刻 103

三 金代崂山道教及全真碑刻 104

四 金代崂山其他道教洞穴、碑刻 105

第五节 金代沂山道教宫观、碑刻 105

一 金代沂山宫观 105

二 金代沂山道教碑刻 106

第六节 金代昆嵛山道教洞穴、宫观、碑刻 108

一 金代昆嵛山洞穴、宫观 108

二 金代昆嵛山道教碑刻 110

第七节 金代山东其他地域道教宫观、碑刻 113

一 金代大基山道教碑刻 113

二 金代峄山道教宫观 114

三 金代峄山道教碑刻 115

四 金代蒙山道教宫观、碑刻 116

五 金代槎山道教洞穴、宫观 117

第七章 蒙元时期山东道教 119

第一节 蒙元时期全国道教概况 119

一 蒙元王室与道教的关系 119

二 蒙元时期教派的归流与合并 120

三 道士成为元代五岳国家祀典之专使 123

四 蒙元皇室举办斋醮法事频繁 124

五 元代的道教典籍编撰 125

第二节 蒙元时期大道教及太一道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127

一 蒙元时期大道教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127

二 蒙元时期太一道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132

第三节 蒙元时期山东全真教的传承 133

一 山东全真道走向蒙元地域 133

二 丘处机后山东全真教的传承和发展 134

三 蒙元时期的山东高道及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138

第四节 尹志平对全真心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45

一 “平常心”和“治心为要”思想 145

二 “修行必当其时”的思想 147

三 “积累功行”的渐修观与“在己者”“在天者”说 148

四 “性命本非二”和“天之所赋之命”思想 148

五 以阴阳诠释善恶和“善恶皆有还报”的思想 149

六 “绝学无忧”的思想 150

第五节 蒙元时期泰山、五峰山道教宫观、碑刻 151

一 蒙元时期泰山宫观 151

二 蒙元时期泰山道教碑刻 154

三 蒙元时期五峰山道教碑刻 157

第六节 蒙元时期崂山道教宫观、碑刻 159

一 蒙元时期崂山宫观 159

二 蒙元时期崂山道教碑刻 161

第七节 蒙元时期胶东三州道教宫观、碑刻 164

一 蒙元时期胶东三州道教宫观、洞穴 165

二 蒙元时期胶东三州道教碑刻 167

第八节 蒙元时期沂山道教宫观、碑刻 176

一 蒙元时期沂山宫观 176

二 蒙元时期沂山道教碑刻 177

第九节 蒙元时期峄山及其他地域道教宫观、碑刻 182

一 蒙元时期峄山道教 182

二 蒙元时期其他地域道教宫观 187

三 蒙元时期其他地域道教碑刻 191

第八章 明代山东道教 199

第一节 明代山东道教概况 199

一 明代山东道教宫观概况 200

二 明代山东新生代道士 204

三 明代山东道教石刻、碑刻 209

四 明代山东儒、道、释的融合 211

第二节 明代山东主要道教宫观及碑刻 215

一 明代烟台蓬莱阁 215

二 明代栖霞太虚宫 215

三 明代济南华阳宫(崇正祠) 216

四 明代济南北极阁 218

五 明代岱庙 218

六 明代肥城王母大殿 219

第三节 张三丰及其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219

一 张三丰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219

二 张三丰的道教思想 220

第四节 明代泰山道教 223

一 明代泰山道教发展概况 223

二 明代泰山碧霞元君信仰 224

三 明代统治者的泰山祭拜活动 225

四 明代泰山道教名人 226

五 明代泰山道乐 228

六 明代泰山道教宫观 229

七 明代泰山道教石刻、碑刻 234

第五节 明代崂山道教 236

一 明代崂山道教发展概况 236

二 明代崂山宫观 237

三 明代崂山名道 238

四 明代崂山太清宫与《道藏》 241

五 明代崂山道乐 241

六 明代崂山道教石刻、碑刻 243

七 明代崂山道教文学 253

第六节 明代云翠山道教宫观、碑刻 254

一 明代云翠山宫观及碑刻 254

二 明代云翠山道教碑刻“三教合一”思想 256

第七节 明代沂山道教 258

一 明代沂山诏封及庙宇 258

二 明代沂山道教碑刻 260

三 明代沂山道教诗词 269

第八节 明代蒙山道教 269

一 道观和道士 270

二 明代蒙山仙道诗歌 271

三 明代蒙山仙道游记 271

第九节 明代昆嵛山道教宫观、洞穴、碑刻 272

一 明代昆嵛山道教宫观、洞穴 272

二 明代昆嵛山道教碑刻、石刻 273

第十节 明代山东其他名山道教 276

一 明代马山道教 276

二 明代大峰山道教宫观、碑刻 277

三 明代五峰山道教 278

四 明代峄山道教 280

五 明代大基山道教 282

六 明代博山道教 284

七 明代莱山与卢山道教 286

第九章 清代山东道教 288

第一节 清代山东道教的发展 288

一 清代山东道教的主要特点 288

二 清代山东道教宫观 290

三 清代山东道士及高仁峒 305

第二节 清代泰山道教 309

一 清代泰山道教发展概况 310

二 清代统治者的泰山祭拜活动 311

三 清代泰山道士 312

四 清代泰山道教宫观 313

五 清代泰山道教碑刻 315

六 清代泰山道乐 318

第三节 清代崂山道教 319

一 清代崂山道教发展概况 319

二 清代崂山宫观 320

三 清代崂山名道 324

四 清代崂山道乐 328

五 清代崂山道教石刻、碑刻 330

第四节 清代云翠山道教 335

一 天仙派传承 335

二 宫观碑刻 337

三 道教音乐 340

第五节 清代沂山道教 342

一 清代沂山东镇庙 342

二 清代沂山道教碑刻 343

三 清代沂山道教诗文 344

第六节 清代蒙山道教 345

一 清代蒙山道观 345

二 清代蒙山道士 347

三 清代蒙山道教碑刻 348

第七节 清代昆嵛山道教 349

一 清代昆嵛山道教概况 349

二 清代昆嵛山道教宫观 350

三 清代昆嵛山道教碑刻、石刻 352

第八节 清代锦屏山道教 353

一 道观始建 354

二 修观弘道 354

三 传承谱系 355

四 宫观庙堂 356

第九节 清代山东其他名山道教 360

一 清代马山道教 360

二 清代博山道教 364

三 清代大峰山道教 369

四 清代其他地方道教 371

山东道教大事记(下) 374

山东道教人物表(下) 392

后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