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常人的凝血与溶血机制 1
第一节 正常人的出血与凝血机制 1
一、血板形态、结构与作用 1
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和破坏 2
三、血小板在机体内的生理特性 3
四、血小板在机体内的主要功能 4
第二节 正常人脉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6
一、动脉的结构与系统分布 6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征 7
三、静脉血管结构与系统分布 7
四、心脏冠状循环的结构特点 8
五、脑循环的结构特点 8
六、肺循环的结构特点 9
第三节 血管的抗凝作用及其异常 10
一、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10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0
三、血管壁内皮结构损伤 11
第四节 正常状态的血液凝固机制 11
一、血液凝固的研究近况 12
二、凝血过程的延缓与加速 15
三、其他凝血成分及其机制 16
第五节 纤维蛋白的正常溶解 16
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16
二、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 18
三、血凝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18
第六节 正常人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生理影响 19
一、正常血量及其检测方法 19
二、正常人血量变动的影响 20
三、正常时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 20
四、失血时产生的影响及其血量恢复 20
第二章 血栓形成的病症及其病因 23
第一节 抗凝血因子发生障碍的原因 24
一、蛋白C缺陷症 24
二、蛋白S缺陷症 25
三、抗凝血酶缺陷症 25
四、肝素辅因子Ⅱ缺陷 26
五、FV Leiden与非FV Leiden的APCR 26
六、凝血酶调节蛋白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27
七、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 27
八、血液血型与FⅧ相互作用 28
第二节 血小板异常的原因 28
一、黏性血小板综合征 28
二、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的PLA多态性 29
三、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的多态性 29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基因多态性 30
第三节 纤溶系统障碍的病原 31
一、遗传的病因或因素 31
二、后天的获得性病因 32
第四节 代谢异常或获得性蛋白缺陷症 32
一、抗磷脂综合征 32
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33
第三章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35
第一节 正常时产生凝血的基本机制 35
一、血液凝固机制 35
二、肝素辅因子及其蛋白的凝血调节作用 41
第二节 血栓性栓塞的主要病理机制 44
一、心血管的内膜损伤 45
二、血液流动的状态改变 47
三、血液的特性改变 47
第三节 血栓形成进程和其形态 48
一、白色血栓 48
二、红色血栓 48
三、混合血栓 48
四、纤维素性血栓 49
第四节 血栓形成的病理性转归 49
一、血栓溶解、吸收和软化 49
二、血栓机化和再通 49
三、血栓钙化和同质化 50
四、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0
第四章 血栓前状态及其识别性检测 53
第一节 高凝状态与血栓前状态的概念 53
一、高凝状态 53
二、血栓前状态与实验检测 54
三、易血栓症 54
四、血栓形成综合征 55
第二节 高凝状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6
一、病因与发生机制 56
二、高凝状态的检测指标和临床诊断 58
三、高凝状态的防治原则 60
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与实验检测 62
一、血管损伤后检测标志物 62
二、血小板激活检测标志物 63
三、凝血因子活化标志物 64
四、抗凝血系统激活标志物 65
五、纤溶系统激活标志物 66
第四节 血栓前状态的防治原则 67
一、一般的治疗原则 67
二、主要的预防原则 68
第五章 临床中常用抗凝和溶栓治疗药物 70
第一节 抗凝血药物 70
一、肝素(Heparin) 70
二、依诺肝素(Enoxaparin) 72
三、那曲肝素钙(Nadroprin Calcium) 73
四、达肝素钠(Dalteparin Sodium) 74
五、华法林(Warfarin) 75
六、双香豆乙酯(Ethyl Biscoumacetate) 76
七、藻酸双酯钠(Alginic Sodium Diester) 76
八、阿加曲班(Argatroban) 77
九、乐比卢定(Lepirudin) 78
十、比伐卢定(Bivalirudin) 78
十一、蚓激酶(Lumbrokinase) 79
十二、双香豆素(Dicumarol) 79
十三、鱼精蛋白(Protamine) 80
十四、构橼酸钠(Sodium Citrate) 80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物 81
一、阿司匹林(Aspirin) 81
二、噻氯匹定(Ticlopidine) 82
三、氯吡格雷(Clopidogrel) 83
四、阿昔单抗(Abciximab) 84
五、埃替非巴肽(Eptifibatide) 84
六、替罗非班(Tirofiban) 85
七、曲克芦丁(Troxerutin) 86
八、双嘧达莫(Dipyridamole) 86
九、沙格雷酯(Sarpogrelate) 87
十、奥扎格雷(Ozagrel) 87
十一、西洛他唑(Cilostenol) 88
十二、依前列醇(Epoprostenol) 88
十三、贝前列素(Beraprost) 89
十四、伊洛前列素(Iloprost) 90
十五、前列地尔(Alprostadil) 90
第三节 溶栓治疗的药物 91
一、链激酶(SK) 91
二、尿激酶(Urokinase) 92
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94
四、泰尼普酶(Tenecteplase) 95
五、拉诺替普酶(Lanoteplase) 96
六、孟替普酶(Monteplase) 96
七、蝮蛇抗栓酶(Ahylsantifarctase) 96
第四节 去纤维蛋白药物 97
一、去纤酶(Defibrinogenase) 97
二、降纤酶(Defibrase) 98
三、巴曲酶(Batroxobin) 98
四、疏血通 99
第六章 肝素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101
第一节 肝素治疗的历史回顾 101
第二节 肝素分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 102
一、肝素构效关系的研究 102
二、肝素作为药物引入临床的使用 103
第三节 肝素抗凝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103
一、肝素的药理作用 104
二、肝素的抗血栓作用 108
三、肝素的其他药理作用 110
第四节 肝素药动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119
一、肝素的药动学研究 119
二、肝素主要制剂和用药途径 121
三、肝素的制剂和剂量选择 125
第五节 肝素适应证、禁忌证、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127
第七章 低分子肝素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134
第一节 LMWH制剂的开发 134
第二节 LMWH的药理作用机制 135
一、LMWH对血小板的作用 135
二、LMWH抗FX a活性 136
三、LMWH抗FⅡ a活性 136
四、LMWH促使纤溶活力增加 136
五、LMWH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释放 136
六、LMWH对降低脂肪分解产生影响 137
第三节 LMWH的药代动学研究 137
第四节 LMWH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 139
一、主要适应证 139
二、主要禁忌证 140
第五节 LMWH不良反应及其拮抗治疗 140
第六节 LMWH的临床应用经验 142
一、用于普通外科 142
二、用于普通内科 143
三、用于整形外科 143
四、用于脊髓损伤 143
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144
六、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 144
七、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45
八、用于血栓性肺栓塞 145
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46
十、用于血液透析 147
十一、在产科中的使用 148
第七节 LMWH的前景和类肝素的研究与开发 148
第八章 华法林口服抗凝剂临床应用与监测 151
第一节 华法林制剂的药理作用 151
第二节 口服华法林与国际标准化比率 152
一、及时进行INR的准确监测 152
二、INR异常时的处理 153
第三节 口服华法林的临床应用 153
一、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 153
二、慢性冠心病 154
三、心脏瓣膜修复与置换治疗 154
四、心房颤动 154
第四节 特殊情况的华法林抗凝处理 154
一、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154
二、妊娠期间抗凝治疗 155
三、抗凝和抗血小板长期联合用药 155
第五节 口服华法林抗凝剂用量与临床监测 155
第九章 临床常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展 158
第一节 溶栓剂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历史回顾 158
一、第1代溶栓制剂 159
二、第2代溶栓制剂 159
三、第3代溶栓制剂 160
四、抗栓酶制剂 161
第二节 溶栓剂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162
一、AMI溶栓治疗的用药方法 162
二、脑缺血疾病溶栓的给药方法 163
三、溶栓时重要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163
四、注意加强掌控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164
第十章 抗血小板抗凝与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概况 168
第一节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近况 169
一、欧洲心脏病学会抗血小板应用推荐 171
二、美国STEMI指南阿司匹林应用推荐 171
三、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的阿司匹林应用推荐 172
四、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抗凝的双重防治措施 173
五、高血压时的合理预防性用药 174
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性预防用药 175
第二节 脑血管疾病时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176
一、首选阿司匹林抗凝 176
二、改用和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双重治疗 177
第三节 抗凝治疗药的应用基本状况 178
一、UAP时抗凝处理 180
二、AMI抗凝处理 180
三、慢性心瓣膜性病抗凝 181
四、慢性心力衰竭抗凝 181
五、导管介入和体外循环下的抗凝处理 181
六、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182
七、脑卒中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182
八、在非心血管疾病中的抗凝治疗 182
第四节 常见心血管病应用抗凝药的防治原则 184
一、静脉血栓栓塞时的预防 184
二、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184
三、心房颤动时的预防 184
四、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预防 185
五、外科围手术期内的预防 185
六、妊娠期间的预防 185
第五节 冠心病PCI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与抗凝用药 186
一、实施PCI手术前用药 186
二、PCI手术过程中用药 187
三、PCI手术完成之后用药 187
第六节 常用溶栓药的临床应用经验状况 188
一、溶血栓药的临床应用 188
二、AMI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90
三、脑梗死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90
四、肺梗死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90
五、周围动脉闭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90
第七节 ACS时进行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原则 191
一、S-T段抬高梗死时的抗凝与溶栓 191
二、S-T段抬高ACS时的抗凝与溶栓 193
第十一章 抗凝溶栓治疗时的临床监测及其评估 197
第一节 抗凝治疗时的实验室监测项目 197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97
二、活化凝血时间 198
三、凝血酶时间 198
四、血浆游离肝素定量检测定 199
五、凝血酶钙化凝固时间 199
六、肝素-ATⅢ复合物检测 200
七、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TAT) 200
八、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性实验(HATT) 202
九、血栓弹力计图(TEG)检测 203
第二节 治疗中各种检测的临床意义和评估 204
一、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204
二、实验室检测的问题 205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筛检试验 206
一、一期止血缺陷症筛检的应用 206
二、二期止血缺陷症筛检的应用 206
三、纤溶活性增强时的筛检试验 207
第四节 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筛检试验 208
一、血栓前状态的常规筛检试验 208
二、临床筛检试验的结果分析 208
第五节 抗栓和溶栓治疗监测诊断 209
一、抗栓治疗时的监测 209
二、抗血小板治疗时的监测 210
三、溶栓治疗时的监测 210
第十二章 肝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12
第一节 肝素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12
一、肝素的基本药理作用 212
二、肝素应用剂量和用法 213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13
第二节 肝素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217
一、肝素在体外循环时的应用剂量 218
二、体外循环中肝素耐药的研究 219
三、体外循环中肝素拮抗和肝素反跳 220
四、LMWH在体外循环的术中应用 221
五、肝素化体外循环用品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221
第十三章 肝素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 225
第一节 肺血栓性栓塞 225
第二节 COPD和呼吸衰竭 227
第三节 感染性肺炎 228
第四节 活动性肺结核 229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29
一、ARDS主要表现及其检查诊断 230
二、ARDS抗凝治疗的实验研究 230
第六节 支气管哮喘 231
第七节 肺蛋白沉积症 231
第八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 232
一、参与IPF的细胞及其因子 232
二、IPF抗凝治疗的进展 232
第十四章 肝素在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235
第一节 肝素在肾脏疾患中的应用 235
第二节 肝素对肾脏疾患的作用机制 236
第三节 肝素在肾脏疾患中的应用状况 23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237
二、肝素制剂的用法和用量 237
三、肾脏病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 237
第四节 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抗凝处理 239
一、出血倾向的间歇血透和间歇血滤的抗凝治疗 239
二、出血倾向患者持续性肾替代治疗的抗凝技术 241
第五节 肝素在常规血液透析时的应用 243
一、肝素用于血液透析的理论研究 243
二、血液透析中肝素适应证和禁忌证 244
三、血液透析中肝素疗法与注意事项 244
第六节 肝素在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中的应用 246
一、血液灌流法(hemoperfusion) 246
二、血浆置换法(plasma exchange) 246
三、持续动静脉过滤法(CAVH) 247
四、肝素在血液净化中应用的副作用 247
第七节 肝素抗凝的局限性及新的血透抗凝法 248
一、前列腺环素抗凝血液透析 248
二、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液透析 249
三、加贝酯抗凝血液透析 249
四、噻氯匹定加小量肝素血液透析 249
第十五章 不稳定性心绞痛 251
第一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252
一、内皮损伤与斑块破裂 252
二、高凝状态 253
三、炎症发生机制 253
四、冠状动脉痉挛 254
第二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和检查 254
一、临床症状 254
二、体格检查 255
三、主要实验室检查 255
第三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分型、危险分层及诊断评估 257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型 257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危险分层 257
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与评估 258
第四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258
一、一般性的治疗原则 258
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259
三、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261
四、口服抗凝药物 262
五、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 262
六、合理选择溶栓治疗 263
七、再通性灌注技术 263
第五节 AMI的预后与其指导原则 263
第十六章 急性心肌梗死 266
第一节 病因及病理生理 266
一、主要病因 266
二、病理生理及病理 267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67
一、AMI的临床前兆 267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267
三、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 269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270
一、心绞痛 270
二、急性肺动脉栓塞 271
三、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271
四、急腹症 271
第四节 临床治疗原则与实施方法 272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 272
二、内科常规的药物治疗 273
三、AMI的溶栓治疗 277
四、AMI特殊患者的处理 280
五、AMI的临床抗凝治疗 282
第五节AMI的临床诊治提示与预后 284
第十七章 心房颤动时的抗凝治疗 287
第一节 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和病因 287
一、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 287
二、心房颤动的病因 288
第二节 心房颤动分类及电生理机制 288
一、心房颤动分类 288
二、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 288
第三节 心房颤动对心功能和心率的影响 289
一、心房颤动对心功能的影响 289
二、心房颤动对心室率的影响 290
第四节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 290
一、心房颤动转复治疗 290
二、心房颤动复律后的维持治疗 293
三、射频消融治疗现状及其进展 294
四、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295
第五节 临床诊治提醒及其预后 298
第十八章 介入技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300
第一节 抗凝治疗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300
一、PCI围术期抗凝治疗 300
二、PCI围术期抗凝的监测 303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304
一、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304
二、PCI围术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304
第三节 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思路和原则 307
第十九章 肺血栓栓塞症 309
第一节 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 309
一、存在VTE的反复发病史 310
二、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 310
三、恶性肿瘤 310
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 311
五、外科手术操作 311
六、骨盆、髋骨或长骨骨折和创伤 311
七、妊娠、分娩和口服避孕药 311
第二节 PTE主要临床表现 312
一、主要临床症状 312
二、检查时的阳性体征 313
第三节 PTE检测特征和诊断策略 314
一、按照临床状况做出PTE可能性的判断 314
二、慢性PTE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317
三、妊娠合并PTE时的诊断 317
第四节 PTE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318
一、一般性治疗与急救处理 318
二、合理选择溶栓治疗 319
三、常规采用抗凝治疗 320
第五节 与非血栓性肺梗死的区分 324
一、脂肪栓塞 324
二、羊水栓塞 326
三、气体栓塞 327
四、细菌性肺栓塞 328
五、肿瘤性肺栓塞 329
六、器械或药物性相关的肺栓塞 329
第六节 PTE的处理思路和预后 330
第二十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32
第一节 TIA病因及其病理机制 333
一、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333
二、介入治疗和手术中的并发症 333
第二节 TIA的临床表现 333
一、TIA的神经功能缺损 334
二、TIA发病特征与临床类型 335
三、TIA神经影像学检查 336
第三节 TIA的临床诊断及其评估 337
一、TIA诊断的一般原则 337
二、TIA诊断的实验室筛查 337
第四节 TIA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 338
第五节 TIA的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340
一、抗血小板制剂的种类 340
二、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 341
第六节 TIA时可酌度用溶栓治疗 341
第七节 TIA的外科手术治疗 341
第八节 TIA的处理思路和其预后 342
第二十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345
第一节 ICVD的病因和病理 345
一、ICVD的主要病因 345
二、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 345
第二节 ICV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46
一、ICVD临床表现 346
二、ICVD影像和实验室检查 346
第三节 ICV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48
一、一般症状 348
二、定位症状与体征 348
三、其他类型的损伤和症状 349
四、ICVD的病因诊断 349
第四节 ICVD的一般性处理 350
一、呼吸道的管理 350
二、加强心电监护及血压调控 350
三、有效控制血糖 351
四、加强体温管控、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352
五、使用神经保护剂 352
六、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353
七、脑水肿的内、外科治疗 354
八、控制其出血和癫痫发作 354
第五节 ICVD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355
一、选择LMWH治疗 355
二、选择类肝素制剂治疗 355
三、试用纤维蛋白溶解酶治疗 356
第六节 ICVD抗溶栓治疗 357
一、溶栓治疗的依据和作用机制 357
二、ICVD的溶栓时窗 357
三、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 358
四、溶栓的途径和方法 359
五、溶栓注意事项、出现合并症的处理 360
第七节 ICVD的处理思路和其预后 360
第二十二章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364
第一节 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364
一、改善生活方式 364
二、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 365
三、进行梗死后康复训练 368
第二节 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368
一、控制危险因素 369
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370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与介入性治疗 372
第二十三章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376
第一节 主要病因与发生机制 376
第二节 LLAS的临床表现 377
第三节 LLAS的检查与鉴别诊断 377
一、主要实验室检查 377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379
第四节 LLAS的临床治疗 380
一、动脉硬化的一般防治 380
二、抗血凝治疗 380
三、溶栓药物治疗 381
四、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 381
五、促进血管新生性治疗 382
六、重点介入性治疗 383
七、LLAS的外科治疗 384
第五节 LLAS的诊治思路与预后 385
第二十四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87
第一节 主要病因及其危险因素 387
一、静脉血流滞缓 387
二、血管壁损伤 388
三、血液高凝状态 388
四、其他综合性高危因素 389
第二节 LDVT主要临床表现 389
一、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390
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390
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90
四、混合型和特殊型LDVT 390
五、腋和锁静脉血栓形成 391
第三节 LDVT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391
一、初步诊断方法 391
二、LDVT的确诊检查 393
三、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 39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95
第四节 LDVT的临床治疗 396
一、采取手术取栓术 396
二、应用抗凝血药治疗 397
三、溶栓药物治疗 400
四、下腔静脉阻断与滤器置入术 403
五、置入时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 404
第五节 LDVT的诊治思路与预后 406
第二十五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407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407
一、DIC的主要病因 407
二、DIC的发病机制 408
第二节 影响DIC的因素和分期分型 410
一、影响DIC发展的因素 410
二、DIC的分期与分型 411
第三节 DIC临床症状及其功能异常的检测 412
一、导致出血 412
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414
三、出现休克 414
四、急性贫血 414
第四节 肝素治疗DIC的临床应用 415
一、肝素适应证与禁忌证 416
二、肝素的预防性使用 416
三、急性DIC的肝素治疗 416
四、慢性DIC的肝素疗法 417
五、肝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17
第五节 DIC诊治主要思路及其预后 419
第二十六章 肝素在显微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421
第一节 显微外科中选用抗凝药的理论依据 421
一、创伤及手术后全身血凝性增高 421
二、显微外科手术后局部血凝性增高 421
三、血管吻合处缝线对血管壁的损伤 422
第二节 肝素在显微外科应用的作用机制 422
第三节 肝素显微外科应用的禁忌证和并发症 422
第四节 显微外科抗凝处理的动物实验 423
第五节 显微外科手术抗凝抗栓的临床实践 424
第六节 肝素局部应用的主要方法 425
一、游离组织的灌注法 425
二、局部吻合口滴注与冲刷法 426
三、局部伤口吻合协调处理法 426
四、肝素生理盐水液压扩张法 426
第二十七章 肝素在妇产科和儿科领域的应用 428
第一节 肝素在妇产科领域内的应用 428
一、妊娠期血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428
二、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的检查和诊断 430
三、应用肝素时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学特征 432
四、妊娠时肝素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432
五、临床防治的基本原则 434
第二节 肝素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 436
一、小儿与成人不同的凝血特征 436
二、肝素在儿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 438
三、儿科肝素应用注意事项与实验室检测 441
第二十八章 眼与耳科疾病中使用肝素的临床价值 444
第一节 眼科常见病的肝素应用 444
一、眼血管性和感染性疾病 444
二、预防内眼手术的纤维蛋白形成 446
三、肝素用于眼内纤维组织的机制和临床使用 448
四、白内障摘除术时后囊浑浊症的治疗 450
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肝素预防 454
六、肝素处理人工晶体的研究 456
七、眼科特殊情况的肝素应用 458
八、眼科使用肝素的基本常识 458
第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的肝素应用 459
一、肝素治疗海绵窦血栓形成 459
二、肝素治疗突发性耳聋 460
三、肝素用于梅尼埃病和耳鸣 460
第二十九章 与部分恶性肿瘤相关的静脉栓塞 462
第一节 合并静脉栓塞的主要发病机制 462
一、静脉系统血淤积 462
二、血液的高凝状态 462
三、血管壁损伤 464
四、血小板自身异常 464
第二节 合并癌性栓塞的防治对策 465
一、血栓的主要预防措施 465
二、VTE患者并发癌症的危险性 465
第三节 癌性静脉血栓诊治的基本思路 466
第三十章 抗血小板药抵抗的临床研究状况 468
第一节 阿司匹林抵抗 468
一、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发生机制 468
二、阿司匹林抵抗与心血管事件预测 469
三、阿司匹林抵抗的处理对策 470
第二节 氯吡格雷抵抗 471
一、氯吡格雷抵抗及其发生机制 471
二、氯吡格雷抵抗的实验室检测 473
三、氯吡格雷抵抗防治及其展望 475
第三十一章 抗磷脂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 478
第一节 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478
一、主要临床指标 478
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 479
第二节 临床治疗原则和方法 481
一、预防血栓形成及其复发 481
二、反复妊娠失败 482
附录 本书常用英文缩写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