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军,赵慧宁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2127481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8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美国自然景观保护建设、顺应自然的景观设计 、东西方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对景观学科的影响 、城市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城市景观的作用与意义、城市景观设计基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区景观设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设计、大学校园景观设计、闲置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城市雕塑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户外公共家具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

上篇 9

第1章 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9

1.1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 9

1.2 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1.2.1 城市缺乏总体和区域规划 12

1.2.2 不重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2

1.2.3 不重视古城和古建筑的保护 13

1.2.4 环境风格不统一 13

1.2.5 景观设计重形式、轻功能 14

1.2.6 景观规划设计量化标准的欠缺 14

1.3 历史文脉与城市特色 15

第2章 美国自然景观保护建设 21

2.1 美国的环保史 21

2.2 自然景观建设的发展 24

2.3 美国景观规划与自然景观重建 28

2.4 美国自然与文化资源及其管理 31

2.4.1 自然资源管理 32

2.4.2 文化资源管理 37

2.5 美国的自然景观设计 43

2.5.1 粗犷生动的地貌 43

2.5.2 乡土的自然韵味 44

2.5.3 与环境融为一体 44

2.5.4 地方特色的植被 44

2.5.5 多变的石材景观 45

2.5.6 个性的田园景观 46

第3章 顺应自然的景观设计 48

3.1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48

3.1.1 重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8

3.1.2 向人性化方向发展 49

3.1.3 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 50

3.2 自然景观同样需要保护 51

3.3 对场地设计的重新认识 54

3.4 湿地的保护建设 55

3.5 城市环境的生态重建 55

3.6 自然地理的保护和发展原则 59

3.7 景观设计的自然元素 59

3.7.1 植物元素 60

3.7.2 石与土元素 63

3.7.3 空气元素 65

3.7.4 水元素 66

3.8 自然景观的色彩 69

3.8.1 自然景观的色彩分析 69

3.8.2 自然景观的色彩组合 70

第4章 东西方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对景观学科的影响4.1 东西方景观价值观 72

4.2 景观设计学科的定位 76

4.3 自然生态景观建设的复兴 81

下篇 93

第5章 城市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93

5.1 影响城市环境的相关因素 93

5.1.1 聚居观与环境的关系 93

5.1.2 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94

5.1.3 城市建筑物与环境的关系 94

5.1.4 城市规划与环境的关系 95

5.1.5 城市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96

5.1.6 城市道路与环境的关系 97

5.2 城市公共空间特征 97

5.2.1 自然性特征 97

5.2.2 历史文化性特征 98

5.2.3 社会活动性特征 98

5.3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98

5.3.1 人的行为基本需求 98

5.3.2 人与自然 99

5.3.3 人与城市化 99

5.3.4 人与城市环境 99

5.3.5 人的行为特征 99

5.3.6 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 101

5.3.7 人与环境空间 101

5.4 景观、艺术、设计的关系 102

5.4.1 景观设计的范畴与体系 102

5.4.2 景观设计的性质与构成 103

5.4.3 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104

5.4.4 景观设计的思维特征 106

5.5 景观的演变与发展 107

5.5.1 西方古典园林的形成 107

5.5.2 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109

5.5.3 新艺术运动与景观设计 110

5.5.4 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111

5.5.5 现代景观设计的观念与思潮 114

5.5.6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设计 122

5.5.7 工程技术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 123

5.5.8 后工业景观设计 124

5.5.9 泛景论与景观设计 125

5.5.10 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126

5.6 当代景观设计理念 128

5.6.1 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128

5.6.2 景观设计的传统文脉理念 129

5.6.3 景观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129

5.6.4 生态都市的理念 130

第6章 城市景观的作用与意义 132

6.1 景观的作用与意义 132

6.2 城市景观特征 132

6.3 公共空间的活动类型 133

6.3.1 必要性活动 133

6.3.2 自发性活动 133

6.3.3 社会性活动 134

6.4 环境空间的品质 134

6.5 环境空间的认知 134

6.5.1 环境空间知觉的认知 134

6.5.2 视觉认知 135

6.5.3 听觉认知 135

6.5.4 嗅觉认知 135

6.6 环境空间距离、尺度的认知 136

6.6.1 空间距离的认知 136

6.6.2 空间尺度的认知 136

6.7 城市环境空间的属性 137

第7章 城市景观设计基础 140

7.1 城市景观主体要素 140

7.2 城市空间系统结构 141

7.3 城市空间构成基本要素 141

7.3.1 关于“点”构成要素 142

7.3.2 关于“线”构成要素 143

7.3.3 关于“面”构成要素 143

7.3.4 关于“体”构成要素 144

7.4 影响要素变化的因素 145

7.4.1 数量 145

7.4.2 位置 145

7.4.3 形状 146

7.4.4 色彩 146

7.4.5 肌理 147

7.4.6 空间 147

7.5 空间形式认知与分析 148

7.5.1 环境空间形态 149

7.5.2 景观空间构成原理 150

7.6 景观要素组合的形式美法则 153

7.6.1 统一关系 154

7.6.2 主次关系 154

7.6.3 对比关系 154

7.6.4 比例关系 155

7.6.5 韵律关系 156

7.7 景观设计方法及程序 156

7.7.1 科学的方法 156

7.7.2 项目策划 157

7.7.3 设计程序 157

7.7.4 新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60

第8章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162

8.1 城市广场的定义 162

8.2 城市广场的产生与发展 162

8.3 城市广场的分类 165

8.3.1 行政广场 165

8.3.2 宗教广场 167

8.3.3 交通广场 169

8.3.4 商业广场 170

8.3.5 文化广场 171

8.3.6 街道广场 172

8.3.7 多功能综合型广场 172

8.4 城市广场的空间形态 173

8.4.1 广场的空间形式 174

8.4.2 广场平面形态的制约因素 175

8.5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与尺度 175

8.5.1 广场的空间构成 175

8.5.2 广场的尺度关系 175

8.6 广场的边界与过渡 176

8.6.1 广场的边界 176

8.6.2 广场的过渡 176

8.6.3 广场的组合形式 177

8.7 我国城市广场设计存在的问题 177

8.7.1 广场与周边景物的比例失调 177

8.7.2 广场功能单一 177

8.7.3 广场设计个性化和地域性特点缺失 178

8.7.4 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 178

8.8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目标 178

8.9 城市广场设计策略 179

8.9.1 整体性 179

8.9.2 多样性 179

8.9.3 效率性 179

8.9.4 生态性 179

8.9.5 保护与发展 179

8.9.6 可持续性发展 180

第9章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182

9.1 城市街道的产生与发展 182

9.2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特征 184

9.2.1 城市道路的分类 184

9.2.2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特征 184

9.3 城市道路景观界面 185

9.3.1 城市道路界面的分类 185

9.3.2 城市道路景观界面的含义 186

9.4 现代街道景观界面的设计思路 186

9.4.1 道路中的建筑界面 187

9.4.2 道路路面界面 189

9.4.3 道路绿化界面 189

9.5 城市步行街景观设计 191

9.5.1 城市的记忆 191

9.5.2 步行街概念的界定 191

9.6 城市步行街空间结构 192

9.6.1 步行街的环境格局 193

9.6.2 步行街的肌理 193

9.6.3 步行街的脉络 194

9.7 步行街的形态构成要素 194

9.7.1 步行街的形制 194

9.7.2 步行街的遗迹 195

9.7.3 步行街的特色建筑 195

9.7.4 步行街的文脉 196

9.7.5 市民的生活方式 198

9.8 现代步行街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 199

9.8.1 步行街风格的延续 199

9.8.2 步行街形态的延续 200

9.8.3 步行街色彩的延续 200

9.8.4 步行街空间尺度的关联 200

9.8.5 步行街材质的关联 201

9.8.6 生活方式的延续 201

9.8.7 传统活动的延续 201

9.8.8 社会结构的延续 202

第10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204

10.1 城市滨水景观的兴起 204

10.2 城市滨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05

10.2.1 河流与城市安全 205

10.2.2 河流与城市交通 205

10.2.3 河流与城市生态 206

10.2.4 河流与城市景观及文化 206

10.2.5 城市滨水景观特点 207

10.2.6 城市滨水发展的新理念 207

10.3 城市滨水的功能与价值 208

10.3.1 城市滨水的自然功能 208

10.3.2 城市滨水的社会功能 208

10.3.3 城市滨水的生态功能 208

10.4 城市滨水开发类型及发展趋势 209

10.5 城市滨水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210

10.5.1 地域性 210

10.5.2 差异性 210

10.6 我国城市滨水环境现状 211

10.7 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策略 211

10.7.1 滨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211

10.7.2 滨水用地结构的更新 212

10.7.3 滨水景观特色魅力的体现 212

10.7.4 滨水景观人文特色的体现 213

10.8 滨水空间亲水性的营造 214

10.8.1 水环境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214

10.8.2 环境现状特征与亲水性 214

10.8.3 亲水活动的类型划分 215

10.9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基本策略 216

10.9.1 建筑与滨水景观设计的关系 216

10.9.2 滨水区与交通构成元素的关系 217

10.9.3 滨水区景观空间层次的创造 218

10.1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化途径 218

10.10.1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化的实质 218

10.10.2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化的核心 219

10.10.3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 219

10.11 目标和评价体系 221

10.11.1 目标体系 221

10.11.2 评价体系 221

10.12 城市滨水亲水设施规划设计 222

10.12.1 城市滨水亲水设施的规划 222

10.12.2 城市滨水亲水设施的设计 222

10.13 城市滨水驳岸生态化设计 224

第11章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226

11.1 居住区形态的历史演变 226

11.1.1 西方传统居住形态的特点 226

11.1.2 中国传统居住形态 227

11.1.3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居住形态的影响 227

11.2 居住区的界定 228

11.3 居住区空间组合形式 229

11.4 居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230

11.5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 230

11.5.1 个性的塑造 231

11.5.2 适应性 231

11.5.3 多样性 231

11.5.4 统一性 232

11.6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步骤 232

11.7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关注要点 232

11.7.1 以人为本 233

11.7.2 功能性 233

11.7.3 审美性 234

11.7.4 文化传承 234

11.7.5 社会性 235

11.7.6 生态性 235

11.7.7 整体性 236

11.8 居住小区景观形态的营造策略 236

11.8.1 确立居住区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 236

11.8.2 重视场所精神的体现 236

11.8.3 注重居住区景观空间品质的塑造 237

11.8.4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营造 237

11.8.5 居住区个性景观形态的营造 239

11.9 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策略 241

11.10 我国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第12章 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设计 244

12.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44

12.1.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44

12.1.2 主题公园的概念 244

12.2 城市公园的发展与演变 245

12.2.1 西方国家城市公园的发展过程 245

12.2.2 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公园的发展状况 246

12.3 影响城市公园发展的主要因素 246

12.3.1 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公园演变的影响 246

12.3.2 当代艺术发展对城市公园的影响 247

12.3.3 生态主义思想对城市公园演变的影响 247

12.4 城市公园的价值与功能 248

12.4.1 城市公园的价值 248

12.4.2 城市公园的生态功能 249

12.4.3 城市公园的景观功能 249

12.4.4 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 249

12.4.5 城市公园的美育功能 249

12.5 相关理论的实践与启示 250

12.5.1 系统论与系统理论 250

12.5.2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12.5.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51

12.5.4 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理论 251

12.5.5 文脉主义理论 252

12.6 城市公园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及设计目标 252

12.6.1 发展方向 252

12.6.2 设计目标 253

12.7 主题公园 253

12.7.1 主题公园的分类 253

12.7.2 公园主题与景观的关系 254

12.7.3 主题公园景观特色营造 255

12.8 公园景观空间组合序列 255

12.8.1 公园景观空间的发端 255

12.8.2 公园景观空间的延伸 255

12.8.3 公园主体景观的营造 255

12.8.4 公园空间景观的收合 256

12.9 公园的交通空间设计 256

12.10 影响公园景观设计的因素 256

12.10.1 自然因素 256

12.10.2 人文资源 259

12.10.3 社会因素 260

第13章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262

13.1 大学校园发展历史演变 262

13.1.1 西方大学校园发展简述 262

13.1.2 中国大学校园发展简述 263

13.2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因 265

13.2.1 科技的发展 265

13.2.2 人文的影响 265

13.3 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 266

13.3.1 带状校园空间形态 266

13.3.2 块状校园空间形态 266

13.3.3 立体校园空间形态 266

13.3.4 混合校园空间形态 267

13.4 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 267

13.4.1 历史文化与传统的延续 268

13.4.2 地域性特色的反映 270

13.4.3 塑造人文学术氛围 271

13.5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 271

13.5.1 校园景观规划指导思想 271

13.5.2 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思路 273

13.5.3 大学校园空间组织 273

13.5.4 大学校园主题景观特色表现 274

13.5.5 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276

13.5.6 校园道路景观设计 277

13.5.7 校园绿地系统设计 277

13.6 校园景观小品的营造 278

13.6.1 大学校门 278

13.6.2 标志物 279

13.6.3 校园雕塑 280

13.6.4 景观小品 281

第14章 闲置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 284

14.1 闲置工业遗址的概念 284

14.2 西方国家闲置工业遗址改造历程 285

14.3 我国城市闲置工业遗址改造现状 286

14.4 工业景观的成因 287

14.5 工业遗址潜在的价值 288

14.5.1 社会历史价值 288

14.5.2 文化艺术价值 289

14.5.3 经济价值 289

14.6 工业遗址开发的形态类型 291

14.6.1 博览场馆类 291

14.6.2 再生设施类 292

14.6.3 园林景观类 293

14.7 工业遗址景观形态构成系统 294

14.8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理念 294

14.8.1 生态意义上的回归 294

14.8.2 环境空间的相融与共生 295

14.8.3 形式上的嬗变 295

14.9 工业遗址的改造原则 296

14.10 工业遗址改造策略 296

14.10.1 工业遗址外环境改造策略 297

14.10.2 闲置工业厂房改造方法 299

14.10.3 工业遗址中公共设施与环境小品的设计 302

第15章 城市雕塑设计 305

15.1 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305

15.2 城市雕塑与建筑的关系 305

15.3 城市雕塑的特性 306

15.3.1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特征 307

15.3.2 城市雕塑的景观性特征 307

15.3.3 城市雕塑的文化性特征 308

15.3.4 城市雕塑的工程性特征 309

15.4 城市雕塑的类型 310

15.5 城市雕塑制作材料 312

15.6 城市雕塑对公共空间的作用 314

15.6.1 控制空间 314

15.6.2 引导空间 314

15.6.3 划分空间 314

15.6.4 赋予空间活力 315

15.7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联结 315

15.7.1 表层联结 315

15.7.2 形态上的联结 315

15.7.3 材质上的联结 316

15.7.4 色彩上的联结 316

15.8 城市雕塑的创作原则 316

15.9 影响城市雕塑创作的相关因素 318

15.10 我国城市雕塑创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319

15.10.1 存在的问题 320

15.10.2 解决的策略 322

第16章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324

16.1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324

16.2 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特征 325

16.3 公共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326

16.4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328

16.5 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331

16.5.1 场所的因素 331

16.5.2 功能的因素 331

第17章 城市户外公共家具设计 334

17.1 城市户外公共家具的概念及内容 334

17.2 城市户外公共家具对城市环境的意义 336

17.3 城市户外公共家具的功能 337

17.3.1 实用性功能 337

17.3.2 审美性功能 337

17.3.3 文化性功能 337

17.4 城市户外公共家具的构成要素 338

17.4.1 公共家具的形态 338

17.4.2 公共家具的色彩 339

17.4.3 城市公共家具的材质 340

17.5 城市户外公共家具设计策略 340

17.5.1 功能性 340

17.5.2 安全性 340

17.5.3 适宜性 341

17.5.4 人性化 341

17.5.5 环保性 341

17.5.6 审美性 342

第18章 城市色彩设计 344

18.1 色彩的概念 344

18.2 色彩与形态的关系 344

18.3 色彩与视觉 345

18.4 色彩与心理 345

18.5 城市色彩的概念 346

18.6 城市色彩研究的特殊性 346

18.6.1 城市色彩构成的特殊性 347

18.6.2 城市色彩的地域性 349

18.6.3 城市色彩的环境性 349

18.6.4 城市色彩的人文性 351

18.6.5 城市色彩的相对永久性 355

18.6.6 城市色彩的公众性 355

18.7 人文色彩 356

18.7.1 人文色彩的表现现象 356

18.7.2 人文色彩的相关学说 356

18.8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性 359

18.9 城市建筑色彩 360

18.10 城市色彩研究的理论依据 363

18.10.1 城市色彩景观主色调 363

18.10.2 城市色彩景观分区 363

18.10.3 城市色彩的控制与设计 364

18.10.4 城市色彩控制原则 365

18.11 城市色彩研究的工作方法 365

18.11.1 调研阶段 365

18.11.2 城市色彩设计案例分析研究 366

18.11.3 色彩规划设计 366

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