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
第一章 太极拳总论 2
第一节 太极拳历史现状 2
一、拳术与天地合真 2
二、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地位 2
三、太极拳滑落的原因 5
四、太极拳崛起之必要 9
第二节 太极拳功效内涵 10
一、心理健康的调节剂 10
(一)静心养神是太极拳真髓 10
(二)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密切关系 12
二、养生与技击 14
(一)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 14
(二)体内之气的相互作用 14
(三)养生首要顺应天地 16
(四)内功修炼分四个阶段 18
(五)神、意、气是太极拳内功的核心 20
(六)胆量为技击之魂 22
(七)如何净澈自心 23
(八)“一中找万”是永恒哲理 24
(九)一脉相承的太极拳内涵有三 25
第三节 太极拳基础条件 26
一、艺海求明 27
(一)慧眼辨明师 27
(二)现状混杂 尚须整合 28
(三)承师授徒 慎须辩证 29
二、法持以恒 30
(一)太极拳乃长久之功 30
(二)心底酷爱玩儿出真 32
三、以德悟拳 32
(一)“观师摩影”习拳之首 32
(二)读通经典鉴别真伪 33
(三)太极拳入道之基 35
(四)必须具有超越之心 36
四、贵在结侣 37
(一)走出师门 寻求道友 37
(二)同一平台 开诚相助 38
五、境中求净 39
(一)肃清干扰 融通己心 39
(二)“求而不得 不求不得” 41
(三)适时择地 顺应自然 41
(四)天人合一 心合在先 43
第四节 太极拳功法层次 44
一、太极拳应从哪里入手 45
二、达到外三合 46
三、初始阶段 47
四、通悟太极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三步功法 48
五、小乘之功——明劲(着熟)的修炼 50
(一)心为令 气为旗 50
(二)心定静 念泯灭 50
(三)盘架子的二四点 51
(四)“乾三连” 52
(五)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虚灵顶劲 52
(六)神、意、气的整合 53
六、中乘之功——暗劲(懂劲)的修炼 54
(一)明劲与暗劲的区分 54
(二)“坤六断” 55
七、上乘之功——化劲(阶及神明)的修炼 56
八、大乘之功——太极拳艺术(神明) 56
九、各阶段存有之境界 57
十、迈向高层次的四个过程 58
第五节 太极拳与太极图 59
一、太极图是华夏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59
二、圆是太极之本像 59
三、阴阳是万物演变的内在枢机 61
四、太极图的反S曲线是万物演化的生命线 63
五、体内太极图的运行 63
六、太极拳呈现的几种状态图 64
七、太极拳内功喻圆为完美 66
八、灵根乃先天之元神为太极拳内劲之源 68
九、太极图是中华文化高度智慧的结晶 69
第六节 太极拳体悟之要 71
一、太极拳阴阳理论 71
(一)阴阳是万物成立之本 71
(二)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为永恒 71
(三)太极拳无形的核心神、意、气的具体作用 74
(四)澄清障碍 法归于一 77
(五)掌控阴阳 洞穿“动静之机” 78
二、什么是太极拳 80
(一)太极是大自然与人的总概括 80
(二)阴阳相济在无中形成 81
(三)一分为二是过程 合二为一是目的 83
(四)“命”为太极拳体“性”为太极拳而用 83
(五)太极拳是体认自身的一把钥匙 84
(六)从“人本太极”到太极拳艺术之成 81
三、太极拳心法 89
(一)文化素质与文化程度 89
(二)心——完满自足相对有限的本原 90
(三)心——虚无绝对无限的另类层面 91
(四)中即是心 93
(五)“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偏颇之说 93
(六)信息可以经内心转化成能量 94
(七)《道德经》修心之力作 97
(八)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98
(九)太极拳是开发无形潜能的一门艺术 99
第七节 内家拳与外家拳 100
一、武术上三门:太极、形意、八卦 100
二、内家与外家的根本区别 101
三、“四两拨千斤”和“以巧破千斤” 103
四、外家强化的练法 104
五、内家虚无化神的修炼 104
六、发掘内、外深层次的本质之差 108
七、内家功夫的八个层次 113
八、天下武术同宗同源 无内无外是根本 115
九、太极是武术升华的最高阶段 117
第二章 杨氏太极拳悟真 121
第一节 拳架子内劲详解 121
一、练功如何切入好 121
二、杨氏大、中、小架功夫的侧重点 121
三、内劲与力 122
四、“混合劲”与“分化劲” 122
五、内劲形成的几个重要条件 123
(一)心领为先 123
(二)自然呼吸、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124
(三)虚灵顶劲 124
(四)尾闾中正 125
(五)轻灵飘浮 125
(六)不丢不顶 起承合换 125
六、“拧钻裹”三劲合一 127
七、“有”中合规矩,“无”中破规矩 127
第二节 盘架子宗旨为先 129
一、“观师摩影”寻规矩 130
二、感受自身合规矩 130
三、“入化境”破规矩 131
四、不即不离神、意、气 132
五、四个阶段为过程 最终归回是目的 135
六、绝无表象 全凭内里 136
七、接替承载 续写文明 137
附录: 140
一、朱怀元大师 140
二、孙德明大师 141
三、照片小辑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