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4
一 外商直接投资 4
二 跨国公司 5
三 制造业的界定与构成 6
四 市场结构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7
第三节 结构及主要内容介绍 8
第四节 主要分析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10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回顾 11
第一节 FDI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 11
一 弗农的动态进入模型 11
二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12
三 聂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 13
四 市场结构的跨国传导效应 14
五 杜宁的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 14
第二节 外国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实证检验的结论 14
一 FDI对东道国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 15
二 FDI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15
第三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16
第四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8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初始的市场结构 20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 21
一 市场集中度概述 21
二 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状况 24
三 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国际比较 27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28
一 中国制造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分析 28
二 制度和行政性进入壁垒分析 35
第三节 本章小结 41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 42
第一节 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博弈分析:外资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性壁垒的构筑 43
一 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博弈主体的确立和基本的博弈关系 43
二 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描述 44
三 东道国引进外资的行为描述 48
四 东道国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博弈分析:基于古诺—纳什均衡模型的分析 49
五 我国外资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性壁垒的形成:有限的开放和高优惠水平的外资政策 53
第二节 东道国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中的博弈分析:外资政策的扭曲和外商投资企业对东道国政策壁垒的突破 54
一 问题的提出 54
二 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中的博弈分析 57
三 结论 60
第三节 东道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博弈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对东道国经济性壁垒的突破 61
一 东道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 61
二 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后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7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5
第五章 外商投资企业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77
第一节 对所选取的产业的说明 77
一 选取样本的依据 77
二 外商投资企业影响市场结构的衡量标准 81
三 数据来源及说明 82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82
一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 82
二 我国汽车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 85
三 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86
四 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93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95
一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 95
二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 98
三 外商直接投资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100
四 外商直接投资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10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7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109
第一节 结论 109
一 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 109
二 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部分制造业的进入壁垒 111
三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并未形成垄断 113
四 外商直接投资强化了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的境况 114
第二节 政策启示 116
一 规范引资政策,促进先进技术转移 116
二 完善产业政策,确立不同产业的开放发展战略 118
三 对外开放必须配合对内放开 119
四 加大政府改革力度,转换政府职能 120
参考文献 122
表1—1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 1
表1—2 常见的市场结构类型 8
表3—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23
表3—2 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24
表3—3 以赫芬达尔指数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24
表3—4 1995年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状况 25
表3—5 1995年中国制造业的赫芬达尔指数 26
表3—6 中国与主要工业国家制造业平均市场集中度比较 27
表3—7 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1978—1991年) 30
表3—8 部分国家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2
表3—9 中国加入WTO后关税调整情况 36
表4—1 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规模比较 46
表4—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2000—2001年) 47
表4—3 1990—2003年中国资本缺口和FDI流入总量 55
表4—4 FDI流量与名义GDP比重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1992—2004年,年均) 56
表4—5 外商投资企业在部分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情况 75
表5—1 汽车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与增加值率 79
表5—2 汽车业的集中度:四国比较(占行业产出的比例) 83
表5—3 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 87
表5—4 FDI与CR4的ADF检验结果 89
表5—5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90
表5—6 LFDI与LCR4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90
表5—7 1992—2004年汽车产业平均规模 91
表5—8 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品牌分布与生产能力 93
表5—9 汽车产业利润率变化情况 94
表5—10 中国汽车企业车型的技术研发状况 95
表5一11 部分国家电子制造业的R&D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97
表5—12 每百万人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98
表5—13 1991—2000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份额 100
表5—14 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 101
表5—15 国内手机制造厂商市场占有率 104
表5—16 部分电子企业研发情况比较 105
图3—1 企业规模差异的洛伦茨曲线 23
图4—1 在位厂商阻止新进入厂商的进入区间 63
图4—2 我国市场的进入壁垒 65
图4—3 古诺—纳什竞争中两厂商的市场反应 66
图5—1 汽车制造业1992—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变化趋势 86
图5—2 汽车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和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 87
图5—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992年—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变化趋势 99
图5—4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