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上编 “漏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起源 22
第一章 空间概念与范畴的先验演绎 22
第一节 概念分类、空间概念的基本构成和基本特征 22
一、空间概念作为直观性概念的直接证据 23
二、原初的空间概念的构成:纯粹直观或形状 25
第二节 “空间这个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与空间表象的非概念内容 30
一、空间这个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的论证结构分析 30
二、空间表象的非概念内容 38
第三节 空间概念与范畴的先验演绎 40
第二章 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与“漏洞”初露 47
第一节 先验演绎的目的:第13节 的文本解释 47
一、国际学界对“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的五种解释 49
二、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第13节 的文本解读 54
第二节 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与“漏洞”初露 69
一、国际学界关于第二版先验演绎的证明的主要观点 71
二、第二版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分析 75
第三章 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复合问题与漏洞的最终形成 122
第一节 复合问题与康德哲学的发展 123
一、复合问题:莱布尼茨等对康德的影响 124
二、复合问题与康德哲学的发展 126
第二节 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与康德的回答 139
一、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 140
二、康德对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的回答 141
第三节 想象力之谜、实体、复合难题及“漏洞”的最终形成 149
一、想象力、图型与心理图像的形成机制之谜 151
二、实体、复合难题与“漏洞”的最终形成 158
下编 《遗著》的“过渡”理论及其对“漏洞”的填补 182
第四章 显象的物体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与“早期的手稿页和八开纸” 182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物体理论的失败:弗斯特对本部分的解释 183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的物体理论与范畴的先验演绎 187
一、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有效性与显象的物体的关系 187
二、显象的物体、范畴应用的客观实在性及物质密度的差别 194
第三节 内聚、物体的大小量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早期的手稿页和八开纸”的回答 209
一、物体的同一性和内聚力的超距作用的可能性 210
二、大小量概念、物体理论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 212
三、物体、大小量概念对直观的应用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 217
四、1796年至1798年7月的自然物体形成的理论及其意义 222
第五章 自然物体、“过渡”的源起及其与“漏洞”的关联 231
第一节 自然物体的构成与“过渡”、“漏洞”的关联 232
一、活动力、“以太”与自然物体的形成 232
二、自然物体的形成与“过渡”、“漏洞”的关联 238
第二节 三种物体概念、驳斥唯心主义与“过渡”的起源 249
一、三种不同物体概念与驳斥唯心主义对真实物体的怀疑或否认 250
二、《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驳斥唯心主义”论证与“过渡”的起源 258
第六章 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问题 276
第一节 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的关系:国际学界的主要观点 277
一、弗斯特对“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之间关系的解释 278
二、弗里德曼、韦斯特法尔对“以太证明”与漏洞、过渡之间关系的解释 280
三、爱德华兹对“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之间关系的解释 281
四、霍尔对“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之间关系的解释 282
第二节 “以太证明”的论证结构分析及其评价 286
一、弗斯特、霍尔对“以太证明”的论证结构的逻辑重构 286
二、对“过渡2”的逻辑重构及其与“过渡”、“漏洞”的关系 296
第三节 物理学史上的“以太问题”与身体问题、刺激问题 308
一、身体问题与康德哲学的发展 309
二、从“以太问题”论刺激问题、身体问题 318
第七章 “过渡”的部分完成与“漏洞”的局部填平 327
第一节 自然物体形成的目的论解释、对物理学定义及其研究领域(对象)看法的改变与“过渡”的最终确定 329
一、对自然物体形成的目的论解释 331
二、对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划分 334
三、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过渡”问题的最终确定 336
四、挽救启蒙运动的危机:对物理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看法改变的重大意义 342
第二节 “过渡”如何进行、过渡的普遍性之源及“漏洞”的局部解决 345
一、两种显象的区分:必要性和意义 346
二、“过渡”如何进行及其普遍性之源 355
第三节 “自我设定”与“过渡”、“漏洞”问题的结局 384
一、弗斯特对《遗著》之“自我设定”部分的解释 385
二、“自我设定”没有完成“过渡”,未填平康德哲学的“漏洞” 392
主要参考文献 401
索引 406
后记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