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诗经学之前奏 1
一、周朝之社会概况与史官制度 1
二、「以道德为根本」之教育政策 6
三、讽谏与「兴」诗探源 8
四、诗经教材 16
五、诗、礼、乐结合 18
六、赋诗引诗言志之风 21
第二章 孔孟荀论诗 27
一、孔子论诗 27
二、孟子论诗 35
三、荀子论诗 39
第三章 汉朝诗经学 45
第一节 汉朝经学概述 45
(一)社会富庶繁荣 45
(二) 经书之复原 46
(三) 独尊经学 48
(四)官学与私学 54
(五) 师法与家法 64
(六) 齐学与鲁学 68
(七)今古文经学 75
(八) 石渠阁与白虎观会议 85
第二节 鲁齐韩毛四家诗 87
(一)鲁诗 88
(二) 齐诗 95
(三) 韩诗 104
(四) 毛诗 110
第三节 阜阳汉简诗经 142
第四章 魏晋诗经学 145
第一节 经学中衰之原因与历史背景 145
(一) 经学极盛而衰之必然规律 146
(二) 汉末党锢之祸打击学术界 146
(三) 曹魏重法轻儒之风 147
(四) 政局混乱与恐怖 148
(五) 清谈与玄学盛行 149
(六) 唯美文风之负面作用 151
第二节 魏晋诗经学概况 151
(一)有关经学博士之制度与两汉不同 151
(二) 今文经学衰退,古文经学绵延不绝 152
(三)学术重镇转移 154
(四) 北学、南学渐有分野 156
(五)郑、王学派争执 159
(六) 诗经学家举例 165
第五章 南北朝诗经学 167
一、各种文体欣欣向荣,使经学旁落一隅 167
二、南学、北学各有渊源,各具特色 168
三、士族门阀维系经学 173
四、北朝较南朝重视经学 174
五、诗经方面,毛传、郑笺一支独秀 178
六、义疏之学兴起 179
七、诗经学家举例 181
第六章 隋唐诗经学 183
第一节 隋朝诗经学 183
(一)隋皇轻视教育 183
(二) 北学并于南学 184
(三) 刘焯与刘炫 186
(四) 其他诗经学家 191
第二节 唐朝诗经学 191
(一)唐朝之学术风气 192
(二) 科举明经 195
(三) 陆德明经典释文 196
(四) 订正群经文字 198
(五) 群经义疏 201
(六) 反群经义疏及其他重要诗经学著作 206
(七) 敦煌学之诗经资料 209
(八) 敦煌诗经卷子之价值 214
第七章 宋朝诗经学 217
第一节 宋朝经学背景 217
(一)重文轻武之政策 217
(二) 崇尚气节 220
(三) 刊印经书 221
(四) 学校与书院 223
(五) 理学发达 224
(六) 科举制度与王安石变法 226
第二节 宋朝经学之发展趋势 230
(一)宋初为唐学之馀响 230
(二) 庆历以降之变革 231
1.舍训诂而趋义理 232
2.喜好新奇,好以己意解经 234
3.疑经改经之风盛行 239
(三) 宋朝诗经学著作之分类 246
(四) 诗经学著作简介 248
第三节 欧、吕、朱之诗经学 258
(一)欧阳修 258
(二) 吕祖谦 266
(三) 朱喜 277
第八章 元、明诗经学 321
第一节 元朝诗经学 321
第二节 明朝诗经学 326
(一) 科举之风压倒学校教育与荐举制度 326
(二) 五经大全自欺欺人,贻误学子 327
(三) 王阳明学说盛行,其末流专事游谈,束书不观 328
(四) 流行造伪、剽窃之学术歪风 328
(五)诗经学家举例 330
第九章 清朝诗经学 333
第一节 清初诗经学发展之趋势与时代背景(考据学兴盛之原因) 333
(一) 受明朝前、后七子提倡文章复古之影响 334
(二) 远绍杨慎、焦竑、方以智之尚博雅 334
(三)对明朝时文取士之不满 335
(四) 清初四大学者力矫王学末流之空疏 336
(五) 胡渭、阎若璩唤起求真之观念 340
(六) 清廷怀柔、高压并用之政策 340
(七) 清朝表彰程朱,到为官学 342
(八)受两部自然科学著作之影响 344
(九) 经济安定繁荣,助长朴学兴盛 344
(十)西学之影响 344
(十一)得力于精良之研究法 345
第二节 今文经学之复兴 347
第三节 诗经学家举例 351
(一)陈启源 353
(二) 惠周惕 361
(三) 胡承珙 367
(四) 马瑞辰 370
(五) 陈奂 384
(六) 魏源 396
(七) 姚际恒 408
(八) 方玉润 411
(九) 诗经古音诸学者 415
第十章 结论 425
参考书目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