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走向与德育接受 现代性德育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中建,孟利艳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1213457
  • 页数:1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哲学论辩与现实解析,阐释了我国德育的走向问题,厘清了德育的现代性要求,揭示了德育的非现代性与伪现代性,赋予了德育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了现代性德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接受机制,从而建构了一种开放、多元和对话式的德育体系,促进了德育的认同和接受,并根据我们的文化渊源塑造了一种不同的新型现代性德育模式,进而建构了我国新型现代性德育接受的体系、机制等核心问题。

第一章 我国德育的现实境遇:传统、现代、后现代的交融 1

第一节 传统道德教育取向的回归 1

一、传统道德的历史命运 2

二、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运作 2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借鉴与历史局限性 3

第二节 德育的现代化争论 5

一、扬长避短说 6

二、积极建构说 8

第三节 后现代德育思想的浮现 11

第二章 我国德育现状调研:以河南省为例 15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后现代取向 15

一、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15

二、中小学学生对各类教育向度的认可状况 20

三、中小学学生对德育课程向度的接受程度 21

四、中小学学生对德育活动向度的基本态度 22

五、中小学学生对德育教师向度的认知状况 23

第二节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前现代态势 24

第三节 中小学德育内容设置的现代取向 26

第四节 中小学德育方法与途径的现代问题 30

第三章 西方道德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路 35

第一节 西方道德教育的现代发展 35

一、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萌芽期 35

二、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停滞期 37

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复兴期 38

四、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期 41

第二节 西方道德教育的后现代争鸣 41

一、后现代思潮的出现 42

二、西方后现代道德教育的主要流派 43

第三节 西方道德教育的经验借鉴及发展趋向 48

一、现代德育的经验价值 48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的经验价值 50

三、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 52

第四章 我国德育走向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辩 54

第一节 后现代德育危机 55

一、后现代道德观的虚无性 55

二、后现代主义缺少道德标准 56

三、过于强调道德选择的自主性 58

四、否定了道德主体的可能 59

第二节 德育的现代性救赎 60

一、德育:未竟的现代性 60

二、德育的伪现代性与非现代性 61

三、现代性德育主张的合理性 62

第三节 现代德育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65

第四节 无法实现对现代德育超越的后现代德育 71

第五章 我国现代性德育的发展构想 72

第一节 现代性德育的引入及研究构思 73

一、现代性 73

二、中国“现代性”话语及“现代化”研究 76

三、现代性德育的引介 77

第二节 现代性德育的理念 80

一、接受多样性与差异性,建立共通性 80

二、强调对话,采取非权威的民主取向 81

三、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 81

四、重建生活与道德的基础 82

第三节 我国现代性德育的原则 83

一、时代性:时代发展的需要 83

二、超前性:预防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需要 84

三、稳定性:德育继承性的需要 84

四、全球性:全球化的需要 84

五、层次性:德育体系科学化的需要 85

六、民族性: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86

七、实践性:德育内容可操作性的需要 86

第六章 现代性德育的体系建构 88

第一节 现代性德育管理体系的变革 88

第二节 学校德育内容的现代性创新 91

一、现代性德育内容创新的原则 91

二、现代性德育内容创新的依据 92

三、现代性德育内容创新的范畴 95

第三节 现代德育方法的范式转型 104

一、现代性德育方法建构的基本原则 104

二、现代性德育方法建构的基本理念 105

三、现代性德育方法的建构思路 108

四、现代性德育的基本方法 110

五、现代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113

第七章 德育接受的话语言说 115

第一节 德育接受的理论解读 115

一、关于“接受” 115

二、德育接受 117

第二节 德育接受的结构认知 119

一、德育接受主体 119

二、德育接受客体 119

三、德育接受方法 120

四、德育接受过程 121

五、德育接受环境 122

第三节 德育接受的现实挑战 123

一、主体选择性的觉醒 123

二、社会实用主义的凸显 124

三、实践内生性的出场 125

第八章 现代性德育接受机制的认知 126

第一节 德育接受机制的内涵界定 126

一、特点分析 126

二、理论关照 128

三、原则把握 130

第二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机制的结构解读 131

一、现代性德育的内化践行机制 132

二、具体过程 136

第三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机制的优化措施 138

一、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外部促导 139

二、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性精神 140

三、扩展传播途径,实现中介多元化 142

四、协同多方影响,营造优良环境 144

第九章 现代性德育接受体系的构思 149

第一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的目标导向 149

一、教化型的目标导向 149

二、觉解型的目标导向 150

三、实践型的目标导向 151

四、效益型的目标导向 152

第二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的主体特点 153

一、人本化 153

二、平等化 154

三、人文化 155

四、反思化 155

五、内生化 155

第三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的客体建构 156

一、多元化 156

二、动态化 157

三、多面化 157

第四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的过程分析 157

一、现代性德育接受过程的图式 157

二、现代性德育接受过程的系统 160

第五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的方法创新 161

一、从传统走向现代 161

二、从静态走向动态 162

三、从一元走向多元 163

第六节 现代性德育接受的环境培育 164

一、德育理念创新 165

二、核心价值观认同 165

三、知行实践统一 166

四、宣传舆论营造 167

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