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兵著
  • 出 版 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05
  • ISBN:9860008388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

一、晚唐五代科举制度演变与书院教育的萌芽 9

一、引言 9

二、科举制度与重诗赋风尚 10

(一)重明经——儒家经典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10

(二)进士科日重——学习文学成为士人的选择 11

三、读书山林与进士及第 13

四、讲学应举与书院教育的萌芽 22

五、结论 30

二、北宋前期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31

一、引言 31

二、科举改革——士人阶层重新形成与扩大 32

三、官学发展滞后——士无求学之所 36

四、书院勃兴——教化应举之士 42

五、官学替代机构——书院与官学功能重合 50

六、结论 56

三、北宋中晚期文教改革和书院转型 57

一、引言 57

二、庆历改革与书院发展 57

(一)范仲淹改革——以科举促进官学发展 58

(二)官学的发展迫使书院转型 60

三、学校科举合流与书院发展 65

(一)王安石变法——养士与取士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66

(二)蔡京执政——养士与取士完全统一于官学 68

(三)两次改革对北宋中后期书院发展的影响 70

四、新儒学教育与书院转型 75

(一)文化话语权与政治话语权的分离 75

(二)讲学书院以对抗政治话语权 78

五、结论 86

四、南宋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88

一、引言 88

二、南宋科举恢复与官学发展 89

(一)科举社会的形成——士人数量急增 89

(二)南宋初期官府无力兴学 92

(三)议和之后朝廷兴学 93

三、新儒学的传播与书院发展 97

(一)频繁禁学与书院发展 97

(二)「嘉定更化」与书院发展 103

(三)理宗之后——书院职能再次与官学趋向一致 106

四、以德业为举业的基础——书院大师的科举观 112

(一)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 112

(二)学习儒家经典——德业与举业并重 117

(三)以科举观为指导——改革科举制度 120

(四)批评科举的真正动因不是科举腐败 125

(五)南宋进士与书院发展 128

(六)南宋末期——书院的科举教学 134

五、结论 136

五、元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138

一、引言 138

二、书院教育与程朱之学的传播 138

(一)讲学书院——宣讲程朱之学 139

(二)依托书院——程朱之学北传 142

三、书院与科举制度的恢复 154

(一)书院——恢复科举的主导力量 155

(二)书院讲学者——程朱之学科举化的推动力量 158

四、官学化——书院为科举服务成为必然 161

(一)官学化——为科举服务的具体表现 162

(二)书院教学科举化的理论基础——《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169

五、结论 178

六、明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179

一、引言 179

二、明初:科举必由学校——书院沉寂 179

三、明中后期:书院发展的契机——培养科举人才 186

(一)科举弊端逐渐显露 187

(二)各级官学的科举教学功能式微 188

(三)书院发展的动力——培养科举人才 192

四、讲会书院——讲学与举业非分二事 205

(一)王湛之学以书院为研习、传播基地 206

(二)王学信奉者的科举观——讲学与举业统一 209

五、结论 219

七、清代考课式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221

一、引言 221

二、书院取代官学成为科举教育的主要机构 222

(一)笼络与压制并用——跻身科甲成为士人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222

(二)读书应考风尚的强化——官学人数急剧增加 225

(三)考课为主要职能——官学形同虚设 228

(四)教授科举之学——书院发展的必要性 230

三、创建或修复书院——以科举为目标 234

(一)官立书院——奉行科举教学旨意 235

(二)理学书院——科举之学和程朱之学的统一 244

(三)民办书院的创立或修复——培养子弟读书应举 250

四、书院完善学规与章程——以科举为指向 253

(一)延聘山长——科甲出身为基本条件 253

(二)书院山长的科举观——应试与育才的统一 258

(三)甄别考试——选拔应举生徒 267

(四)书院经费——为生徒应举提供保障 274

(五)书院教学——以八股文写作为核心 283

(六)自学指导——为生徒读书应试服务 285

(七)书院考课——科举考试的预演 291

(八)考课场所——书院科举的物化象征 296

(九)祭祀与风水——书院科举的精神强化 300

五、结论 304

八、清代汉学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305

一、引言 305

二、十九世纪之前汉学书院教育与科举 306

(一)汉学书院山长的条件——学术造诣?科甲出身 307

(二)汉学家执掌书院——发展学术?提高科举及第率? 314

(三)书院汉学教育与八股文写作 320

(四)汉学书院的科举教学 326

三、汉学专门书院教育与科举 331

(一)诂经精舍、学海堂的反科举倾向 331

(二)诂经精舍、学海堂的教学效果——汉学家和科举人才并蒂齐芳 337

四、道光以后汉学书院教育与科举 342

(一)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吏和学者扩大了汉学专门书院的影响 342

(二)汉学书院兼课科举之学 348

(三)考课式书院与汉学书院区别的模糊 353

五、结论 356

九、清末书院改制与科举革废关系研究 358

一、引言 358

二、「淫心斁力于帖括」——书院必要性丧失 358

(一)声音微弱——清代中叶以前消极不赞同书院科举 359

(二)众矢之的——十九世纪末书院科举 361

三、变通书院与改革科举 363

四、科举停罢和书院改制 374

五、结论 385

十、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87

一、引言 387

二、北宋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87

三、南宋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90

四、元代江西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93

五、明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95

六、清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99

七、结论 404

结束语 405

主要征引文献 409

名词索引 418

书院索引 432

人名索引 442

后记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