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莱布尼茨哲学的前提 1
1.莱布尼茨何以没有写出鸿篇巨制的缘由 1
2.莱布尼茨评注家的职责 3
3.他的哲学中的不一致性的两种类型 4
4.他的哲学的诸项前提 4
5.我们这部著作的结构 5
6.形成莱布尼茨意见的诸多影响 6
第二章 必然命题与矛盾律 9
7.莱布尼茨的哲学始自命题分析 9
8.莱布尼茨的逻辑证明纲要 10
9.由该证明所提出的问题 12
10.凡命题都可以还原为主谓项形式吗? 13
11.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18
12.必然性与偶然性 26
第三章 偶然命题与充足理由律 29
13.莱布尼茨哲学中偶然判断的范围 29
14.充足理由原则的意义 35
15.它同矛盾律的关系 41
第四章 实体概念 47
16.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47
17.莱布尼茨哲学中实体的意义 49
18.活动(能动性)的意义 52
19.活动(能动性)同充足理由间的关联 55
20.诸多实体状态形成一个因果序列 56
21.实体何以有别于其谓项的总和 58
22.时间同莱布尼茨实体概念的关系 60
第五章 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和连续律。可能性与可共存性 60
23.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的意义 64
24.这项原则是必然的,但是却不构成莱布尼茨哲学的前提 65
25.莱布尼茨对这项原则的证明可靠吗? 70
26.每一个实体都有无限数目的谓项。这同偶然性以及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的关联 72
27.连续律:莱布尼茨所主张的连续性的三种形式 76
28.连续律的根据 78
29.可能性与可共存性 79
30.所有可能世界的共同特性 82
31.三种必然性 83
第六章 莱布尼茨为什么会相信外部世界? 83
32.莱布尼茨是把物质当作材料予以接受的 85
33.外部世界的存在仅有“道德的确定性” 87
第七章 物质哲学:(a)作为动力学原则的结果 87
34.知觉的普遍可靠性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个前提 92
35.物质与物体的诸多意义 92
36.莱布尼茨的动力学同笛卡尔的动力学的关系 94
37.物质的本质不是广延 95
38.原初物质在莱布尼茨动力学中的意义 95
39.次级物质 98
40.力的概念与惯性定律 100
41.力与绝对运动 103
42.设定力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根据 107
43.因果序列复多性的动力学证明 109
44.为莱布尼茨所混淆的三种动力学理论 111
45.他之反对有广延的原子的根据 113
46.反对虚空 114
47.反对超距作用 115
48.作为赋予个体性的力 116
49.原初的和派生的力 118
50.动力学因果关系的二律背反 121
第八章 物质哲学(续):(b)作为对连续性和广延性的解释 121
51.既然有复合物,就必定有单纯的实体 123
52.广延之区别于空间是莱布尼茨的出发点 124
53.广延意谓着重复 125
54.既然实体必须是真正的统一体,则实体的本质就不可能是广延 126
55.有三种点。实体不是物质的 129
56.虽然力是实在的,但运动是现象的 131
第九章 连续体的迷宫 133
57.关于点的困难 133
58.主张实无限与否认无限数 134
59.连续性在一定意义上为莱布尼茨所否认 136
60.在数、空间和时间中,整体先于部分 138
61.空间和时间,对莱布尼茨来说,是纯粹关系的 139
62.从连续体证明单子的概要 141
63.既然堆积是现象性的,那里就确实不存在什么单子 142
64.这种观点的困难 144
第十章 空间和时间理论及其同单子论的关系 144
65.实体哲学为什么必须否认空间实在性的理由 146
66.莱布尼茨反对空间实在性的证明 148
67.莱布尼茨的位置理论 149
68.单子同空间的关系是单子主义的一项根本困难 151
69.莱布尼茨在这个问题上的早期观点 152
70.他的中期观点 153
71.他的后期观点 153
72.时间和变化 157
73.各种单子主义对空间和时间同事物的关系采取了一种不相称的观点 159
74.莱布尼茨混乱地坚持空间和时间具有一种客观的对应物 160
第十一章 单子本性概论 163
75.知觉 163
76.欲望 165
77.知觉并不是由于被知觉物对知觉者的作用 166
78.洛茨对这种观点的批评 168
79.前定和谐 169
第十二章 灵魂与躯体 173
80.进而考察单子的关系 173
81.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关于灵魂与躯体关系的观点 173
82.莱布尼茨观点概要 174
83.单子的三个等级 175
84.主动性与被动性 176
85.完满性与知觉的清晰 177
86.作为每个单子一种要素的初级物质 179
87.作为有限性、复多性和物质源泉的初级物质 181
88.作为单子相互关联源泉的初级物质 183
89.莱布尼茨哲学中关于灵魂与躯体的两种理论 183
90.第一种理论 184
91.第二种理论 187
92.实体的黏合 188
93.第二种理论之受到批驳 190
94.预成论 192
第十三章 混乱的和无意识的知觉 192
95.单子间的两种差别 194
96.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195
97.混乱的知觉与微知觉 197
第十四章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 200
98.认识论的意蕴 200
99.天赋观念与真理 201
100.《人类理智新论》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不一致 203
101.天赋观念学说的困难 206
102.感觉与理智的区别 207
103.观念的性质 209
104.定义 210
105.普遍字符 211
第十五章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214
106.莱布尼茨所认可的4个证明 214
107.本体论证明 214
108.对上帝观念之可能性的证明 216
109.宇宙论证明 217
110.对这一证明的异议 219
111.从永恒真理作出的证明 221
112.它的弱点 222
113.知识同真理的关系 225
114.从前定和谐作出的证明 228
115.对这一证明的异议 230
116.由莱布尼茨对上帝的信仰所产生的不一致性 231
117.上帝的善 235
第十六章 莱布尼茨的伦理学 237
118.自由与决定论 237
119.关于意志和快乐的心理学 241
120.罪 243
121.善与恶的意义:各自有三种 244
122.形而上学的恶为另外两种恶的源泉 245
123.同分析判断学说的关联 249
124.自然的与神恩的王国 250
附录 莱布尼茨著作选录 394
索引 394
译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