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教材 第5版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海峰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0937489
  • 页数:8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为配合全国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编写的。

第五篇 地基处理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3

第二节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及其适用范围 6

第三节 地基处理需用材料与机械设备 15

第四节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 17

第五节 地基处理规划程序 17

第六节 地基处理监测方法 19

第七节 地基处理与环境保护 20

第八节 特殊土地基处理 20

第九节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展望 21

第二章 复合地基计算方法 25

第一节 概述 25

第二节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7

第三节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1

第四节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32

第三章 地基处理技术 35

第一节 换填垫层法 35

一、垫层设计 35

二、垫层施工 36

三、质量检验 38

第二节 预压法 39

一、砂井堆载预压法 39

二、真空预压法 45

三、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 48

第三节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48

一、概述 48

二、强夯法加固机理 49

三、强夯法施工参数、施工程序 50

四、强夯置换法 51

五、质量检验 53

第四节 振冲法 53

一、概述 53

二、设计与计算 55

三、质量检验 56

第五节 砂石桩法 56

一、概述 56

二、设计与计算 57

三、施工 58

四、质量检验 59

第六节 水泥土搅拌法 59

一、概述 59

二、设计与计算 59

三、施工 60

四、质量检验 61

第七节 高压喷射注浆法 62

一、概述 62

二、设计与计算 63

三、施工 63

四、质量检验 64

第八节 夯实水泥土桩法 64

一、概述 64

二、设计与计算 65

三、施工 65

四、质量检验 66

第九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66

一、概述 66

二、设计与计算 67

三、施工 68

四、质量检验 69

第十节 石灰桩法 70

一、概述 70

二、设计与计算 70

三、施工 71

四、质量检验 72

第十一节 土或灰土挤密桩法 72

一、概述 72

二、设计与计算 73

三、施工 74

四、质量检验 75

第十二节 柱锤冲扩法 76

一、概述 76

二、设计与计算 76

三、施工 77

四、质量检验 78

第十三节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78

一、概述 78

二、设计与计算 79

三、施工 81

四、质量检验 82

第十四节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设计 83

一、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概述 83

二、施工工艺设计 83

第十五节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 84

一、长短桩复合地基概念 84

二、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简述 85

三、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85

四、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85

第十六节 组合型地基处理 86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 86

二、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 87

三、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检验 87

第四章 既有工程地基加固与基础托换 88

第一节 概述 88

一、托换技术分类 88

二、托换途径、方法和目的 90

三、托换前调查研究 90

四、事故建筑物病害原因分析 91

五、建筑物损坏程度的判断 92

六、托换工程框图程序和实施要点 93

七、托换工程监测 93

八、托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94

第二节 基础加宽和加深托换 95

一、基础加宽 95

二、基础加深 97

第三节 静压桩托换 98

一、顶承静压桩 98

二、预试桩 100

三、自承静压桩 100

四、锚杆静压桩 100

第四节 灌注桩托换 105

第五节 树根桩托换 107

一、定义和特点 107

二、设计计算 108

三、施工工艺 112

四、工程应用对象 113

第六节 灌浆托换 116

第七节 热加固托换 117

第八节 纠偏托换 118

一、堆载加压纠偏 118

二、锚桩加压纠偏 119

三、掏土纠偏 119

四、降水掏土纠偏 121

五、压桩掏土纠偏 121

六、浸水纠偏 121

七、顶升纠偏 122

第九节 建筑物增层 123

第十节 既有建筑移位 125

一、既有建筑移位的原理及适用性 125

二、既有建筑移位设计 126

三、建筑物移位中的动力分析 131

四、既有建筑移位施工 132

五、移位的安全措施 136

第五章 地基的防渗处理 137

第一节 地基防渗处理的情况和目标 137

一、地基防渗处理的情况 137

二、地基防渗处理的目标 137

第二节 岩石地基的防渗处理 138

一、溶洞、矿区井洞等 138

二、基岩中的断层破碎带 138

三、有发育的节理和裂隙的透水岩石 138

四、土石坝与基岩间的连接 139

第三节 砂砾石地基的防渗处理 139

一、黏性土截水槽 140

二、混凝土防渗墙 140

三、板桩式防渗 141

四、帷幕灌浆 141

五、防渗铺盖 142

第四节 环境工程中的地基防渗处理 143

第六章 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应用 145

第一节 土工合成材料的类型、特性及其测试方法 145

一、材料分类 145

二、土工合成材料主要功能 145

三、材料特性及测试方法 145

第二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做反滤层 149

一、用途与机理 149

二、反滤准则 150

三、反滤设计和计算例题 151

四、施工要点 154

第三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做排水层 155

一、用途、机理和应用举例 155

二、排水设计和计算例题 156

三、施工要点 161

第四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做隔离层 161

一、隔离的作用和应用举例 161

二、隔离应用对材料的要求 162

三、工程设计 164

第五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加筋土体 166

一、用途、机理和应用举例 166

二、加筋土结构的设计 168

第六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防护 176

一、防护作用和应用举例 176

二、工程设计与施工 177

第七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防渗 183

一、防渗作用和应用举例 183

二、土工膜和膨润土垫材料 183

三、防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184

第六篇 土工结构与边坡防护 191

第一章 土坡稳定性分析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第二节 无黏性土坡稳定性分析 192

一、干的无黏性土坡 192

二、有渗流作用的无黏性土坡 192

第三节 黏性土坡稳定性分析 193

一、瑞典圆弧法 193

二、瑞典条分法 194

三、毕肖普法 197

四、折线形滑动面的土坡稳定性分析 199

五、复合滑动面土坡稳定性分析法 201

第四节 土坡稳定分析中的图解法简介 201

一、洛巴索夫图表法 202

二、泰勒图解法 202

第五节 工程地质比拟法和经验数据 204

第六节 土坡稳定分析中的一些问题 205

一、坡顶开裂和超载的影响 205

二、渗流对黏性土坡稳定性的影响 206

三、地震对土坡稳定的影响 207

四、土层组成、结构构造、应力历史等的影响 208

五、抗剪强度指标的选用 209

六、安全系数的选定 209

七、条分法小结 210

第二章 土工结构 212

第一节 路基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 212

一、路基设计原则 212

二、一般路基的设计 212

三、路基稳定性计算 215

第二节 路基防护与加固 219

一、路基防护的一般原则 219

二、边坡防护 220

三、冲刷防护 221

四、改移河道 222

五、路基加固(挡土墙) 222

第三节 路基填料的选用及填筑标准 226

一、填料分类 226

二、填料的选用 226

三、填筑标准 227

第四节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及监测 227

一、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227

二、路基压实质量检测 229

第五节 特殊土质及特殊条件下路基设计方法 230

一、软土地区路基 230

二、黄土地区路基 231

三、膨胀土地区路基 232

四、多年冻土地区路基 233

五、盐渍土地区路基 234

六、其他特殊地段路基 235

七、涎流冰地段路基 236

第六节 土石坝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 237

一、土石坝类型 237

二、土石坝设计原则 238

三、土石坝渗流计算 238

四、土石坝渗透稳定计算 244

五、土石坝稳定计算 245

第七节 土石坝防护与加固措施 251

一、防渗体 251

二、坝顶、扩坡与坝面排水 253

三、坝体排水与反滤 254

四、裂缝控制 257

五、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他建筑物的连接 258

第八节 土石坝筑坝材料的选择及填筑标准 259

一、筑坝材料的选择 259

二、土石料填筑标准 260

第九节 土石坝施工质量控制及监测 261

一、料场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261

二、坝体填筑质量控制 262

三、土石坝原型观测 263

第三章 边坡与支挡结构 265

第一节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边坡破坏的类型和特征 265

一、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65

二、边坡破坏的类型和特征 266

第二节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67

一、概述 267

二、平面滑动分析 267

三、双滑块滑动分析 268

四、多滑块滑动分析(Sarma法) 269

五、楔体滑动分析 270

六、倾倒破坏分析 273

七、溃层破坏分析 274

第三节 岩土边坡坡度的确定 274

第四节 边坡支护设计 277

一、重力式挡土墙 278

二、预应力锚索加固 288

三、锚杆 294

四、锚喷护面 296

五、加筋土挡墙 296

六、边坡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97

七、边坡变形的控制 298

第五节 土质和岩石边坡破坏的防治措施 299

一、减重 299

二、压坡 299

三、排水 299

四、锚固 299

五、支挡 300

六、加筋 300

七、固土 300

八、监测 300

第七篇 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 303

第一章 土压力的计算 303

第一节 概述 303

一、挡土墙的形式及土压力 305

二、土的强度和土中一点的应力 310

三、土中应力的极限平衡条件 313

第二节 静止土压力 315

一、静止土压力 315

二、静止土压力系数 317

第三节 按朗肯理论计算土压力 319

一、朗肯土压理论 319

二、无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 321

三、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 330

四、无黏性土的被动土压力 339

五、黏性土的被动土压力 347

第四节 按库仑理论计算土压力 350

一、库仑土压理论 350

二、主动土压力 351

三、被动土压力 360

第五节 竖向土层压力 366

第二章 基坑工程 370

第一节 概述 370

一、基坑开挖的分类、工作内容和程序 370

二、基坑工程基本要求 370

三、支护结构的类型与适用条件 373

四、信息化施工法和监理 378

第二节 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 378

一、勘察准备阶段 378

二、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378

三、勘察工作布置 378

四、室内试验项目 379

五、水文地质勘察 379

六、环境勘察内容 379

七、勘察报告内容 379

第三节 基本计算 380

一、作用于支护结构的荷载 380

二、土压力 380

三、基坑稳定性 384

第四节 支护结构设计 389

一、放坡开挖、坡面保护与坡体加固 389

二、土钉支护与喷锚支护 390

三、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 396

四、桩墙支护结构 398

五、围筒式支护结构 401

六、锚杆 402

七、内支撑 406

第五节 基坑变形与防治措施 410

一、基坑变形控制与报警值 410

二、对基坑变形控制的不利因素 412

三、基坑变形控制的技术措施 412

四、应急措施 412

第三章 地下工程 413

第一节 影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413

第二节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413

第三节 几类特殊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的注意事项 424

第四节 新奥法施工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426

第五节 传统矿山法 438

第六节 盾构法及掘进机法设计与施工 440

第七节 岩土体应力、应变原位测试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458

第八节 弹性波测试 463

第四章 地下水控制 470

第一节 地下水控制概论 470

第二节 降水(排水)工程的设计 471

第三节 降水(排水)工程的布置方式和施工方法简述 480

一、降排水方式和施工 480

二、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工程降水方法——引渗井 481

第四节 渗透变形问题分析 482

第五节 截水(止水)工程设计 483

第六节 止水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487

第八篇 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 491

第一章 软土 491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 491

一、软土的判别标准 491

二、软土的成因类型 491

三、我国软土的分布 492

四、软土的工程性质 493

五、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93

第二节 软土地基勘察 495

一、勘察基本要求 495

二、勘察工作重点 495

三、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495

四、试验要求 496

第三节 软土地基评价 497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497

二、拟建场地和持力层的选择 497

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498

四、地基变形评价 498

五、地下水与施工 498

六、地基处理 499

第二章 湿陷性土 500

第一节 黄土的成因、时代和分布 500

一、黄土的一般特征 500

二、黄土的地层划分和野外性状 500

三、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工程地质分区 500

第二节 黄土的基本性质 503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503

二、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504

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06

第三节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509

一、基本概念 509

二、黄土湿陷性评价 511

第四节 黄土地基的承载力 515

一、影响黄土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515

二、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515

三、黄土地基承载力的宽度、深度修正 516

四、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承载力 517

第五节 黄土地基的变形 518

一、黄土地基的变形性质 518

二、黄土地基的压缩变形计算 518

第六节 黄土的动力特性 518

一、黄土动力特性的一般规律 518

二、黄土的振陷 519

第七节 新近堆积黄土 520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和野外特征 520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20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定 521

四、新近堆积黄土的地基承载力 521

第八节 饱和黄土 522

一、两类饱和黄土 522

二、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23

三、饱和黄土的地基承载力 523

第九节 黄土地基的勘察 524

一、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524

二、钻孔内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操作要点 525

三、钻探取样时需注意的事项 526

四、室内试验要求 526

第十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 526

一、基本原则 526

二、地基处理措施 527

三、防水措施 527

四、结构措施 527

五、建筑物沉降观测 527

第十一节 其他湿陷性土 527

一、湿陷性评价 527

二、湿陷性土场地勘察 528

三、湿陷性土的岩土工程评价 529

第三章 膨胀岩土 530

第一节 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 530

一、膨胀岩土的定义 530

二、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530

三、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533

四、膨胀岩土的判别 534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 535

一、膨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 535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 535

第三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 537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537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537

三、室内试验 537

四、野外测试 539

第四节 膨胀土的地基评价 543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 543

二、膨胀潜势 543

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 543

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 544

五、膨胀岩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46

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 548

第五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 549

第四章 盐渍岩土 552

第一节 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 552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 552

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 552

三、盐渍岩土的分布 552

四、盐渍岩土的分类 553

第二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 554

一、盐渍岩的工程性质 554

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 555

第三节 盐渍岩土的勘察 557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 557

二、盐渍岩土的勘察测试工作 557

第四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 558

一、盐渍岩土的岩土工程评价的准则 558

二、盐渍土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558

第五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防护和地基处理 561

一、盐渍岩土工程的防护措施 561

二、盐渍土的地基处理 562

第五章 冻土 564

第一节 冻土的定名和构造 564

一、冻土的定名 564

二、冻土的构造与野外鉴别 564

第二节 冻土的分类 565

一、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 565

二、按冻土中的易溶盐含量或泥炭化程度分类 566

三、按冻土的体积压缩系数(mv)或总含水量(ω)分类 567

第三节 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分级 567

一、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分级 567

二、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级 568

第四节 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 569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 569

二、冻土的力学性质 569

三、冻土的热学性质 570

第五节 冻土地基的勘察 570

一、季节冻土地区的勘察 570

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 570

第六节 冻土的地基评价 571

一、冻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571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 572

第七节 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573

一、季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573

二、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 575

第六章 风化岩和残积土 576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剖面 576

一、风化剖面的划分原则 576

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风化岩石的划分(附录A.0.3) 576

三、深圳地区花岗岩的风化剖面 576

第二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 577

一、勘察重点 577

二、勘探 578

三、原位测试 578

四、室内试验 578

第三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评价 579

一、风化岩和残积土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 579

二、对风化岩和残积土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 579

三、花岗岩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准则 579

四、边坡稳定性评价 580

五、地基承载性能评价 580

六、地基变形 581

七、设计施工的准则和措施 582

第七章 岩溶和土洞 583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 583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 583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 583

第二节 岩溶勘察 584

一、各勘察阶段的要求 584

二、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584

第三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 586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 587

二、地基处理措施 589

第四节 土洞 590

一、土洞的成因分类和发育规律 590

二、土洞勘察 592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 592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 593

一、塌陷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 593

二、塌陷区勘察 594

第八章 滑坡和崩塌 595

第一节 滑坡 595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 595

二、滑坡勘察 599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 603

四、滑坡稳定性验算 604

五、滑坡推力计算 609

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措施 610

第二节 崩塌 612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 612

二、崩塌勘察要点 613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 613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 614

五、崩塌的防治 616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 617

第九章 泥石流 618

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618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618

二、泥石流的分类 619

第二节 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620

一、密度的测定 620

二、流速的计算 621

三、流量的计算 624

第三节 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 625

一、泥石流的勘察和评价 625

二、泥石流的防治 627

第十章 采空区 628

第一节 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 628

一、采空区的定义 628

二、地表变形的特征 628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 629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630

第二节 采空区的勘察 630

一、搜集资料 630

二、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631

三、采空区场地的适宜性评价 633

四、防止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 634

第三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评价 635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特征 635

二、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工作 635

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 635

第十一章 地面沉降 637

第一节 地面沉降规律、特点和危害 637

一、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 637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 638

第二节 地面沉降勘察 638

一、地面沉降勘察要求 638

二、勘探测试孔的布设和主要技术要求 639

三、试验、观测内容及主要技术要求 640

第三节 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 641

一、预测地面沉降量的估算方法 641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 642

第十二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 643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643

一、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 643

二、固体废弃物堆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643

三、固体废弃物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644

第二节 垃圾填埋场 645

一、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组成 645

二、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 645

三、垃圾填埋场的主体工程 648

四、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650

五、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评价 652

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653

第三节 工业废渣堆场 653

一、工业废渣堆场的组成和规模 653

二、坝址和堆场(库区)的选择原则 654

三、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655

四、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 659

第十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61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范围和级别 661

一、基本要求 661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 661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深度要求 662

第二节 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63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 663

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求 664

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66

第三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67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667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668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 669

第九篇 地震工程 673

第一章 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673

第一节 基本名词 673

第二节 震级、烈度、震源间的关系 674

一、震级与能量大小的近似关系 674

二、震级与震源断层长度的关系 674

三、震级与震中烈度及震源深度的关系 675

第三节 地震的分类 675

一、按成因分类 675

二、按震源深度分类 676

三、按震级大小分类 676

第四节 地震烈度表 676

一、我国的地震烈度表 676

二、我国地震烈度表与国外几种地震烈度表的对比 678

第五节 我国地震区、带及基本烈度的分布 678

第二章 地震作用、地震反应谱与场地 681

第一节 概述 681

第二节 地震破坏作用与抗震设防 681

一、地震破坏作用 681

二、抗震设防与抗震设防标准 683

三、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应用 685

四、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688

五、场地抗震性能评价对勘察的要求 693

六、土动力特性的原位和室内测试方法 694

第三节 地震反应谱与场地分类 700

一、地震反应谱基本概念 700

二、设计反应谱与场地分类 702

三、设计反应谱确定的规范方法 703

四、有关场地问题的讨论 712

五、不同建筑场地各类地段的划分标准与评价准则 713

六、场地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717

七、场地选择与划分的意义及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719

第三章 土的液化和震陷 722

第一节 土的液化、软土震陷机理和震害 722

第二节 液化判别与危害程度估计 723

第三节 消除地基液化措施及选择 729

第四节 消除软土震陷影响的措施 732

第四章 抗震验算 734

第一节 可不进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范围 734

第二节 可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的范围 734

第三节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 735

第四节 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要求 736

第五节 桩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要求 737

第六节 土石坝抗震验算 739

第七节 土石坝抗震措施 741

第十篇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 745

第一节 概述 745

一、现场检验的目的与内容 745

二、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745

三、现场检验与监测方法 746

第二节 基槽(坑)检验 746

一、基槽检验的一般要求 746

二、基槽的防护处理 747

三、基槽的局部处理措施 747

第三节 沉降观测 748

一、建筑沉降观测 748

二、基坑回弹观测 750

三、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751

四、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752

第四节 位移观测 753

一、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753

二、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755

三、建筑物裂缝观测 756

四、建筑场地滑坡观测 757

第五节 土中孔隙水压力观测 758

一、观测设备 758

二、埋设方法 759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760

第六节 深基坑工程监测 760

一、监测内容、对象与方法 760

二、监测范围与监测项目的选择 761

三、监测工作的要求 761

第七节 桩的动力检测 763

一、低应变的射波法 763

二、低应变机械阻抗法 767

三、高应变法 769

第十一篇 工程经济与管理 775

第一节 现行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构成及其包含的内容 775

第二节 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与岩土工程各方面技术经济分析 777

第三节 岩土工程概预算 782

第四节 我国岩土工程招标与投标 789

第五节 工程建设监理与岩土工程监理 791

第六节 岩土工程合同 796

第七节 有关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的主要行政法规 799

第八节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 800

第九节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808

第十节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权利和义务 811

参考文献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