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1.1地震灾害与结构抗震防灾 1
1.2结构抗震设计与地震动输入 2
1.2.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地震动输入 2
1.2.2结构抗震设计的特点 4
1.2.3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与地震动输入 6
1.2.4多种地震动输入形式之间的关系 11
1.3工程地震动及其模型化研究 12
1.3.1工程地震动的涵义 13
1.3.2设计地震动的确定 13
1.3.3工程地震动模型化研究 17
1.4本书主要内容及安排 18
第二章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及其描述 20
2.1地震动工程特性描述方法 21
2.1.1地震动三要素及其描述 21
2.1.2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及其描述 29
2.1.3综述 30
2.2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强度包线函数的研究 32
2.2.1关于强度包线函数的注记 33
2.2.2强度包线函数的数学模型 35
2.2.3强度包线函数的估计方法 39
2.2.4持时及强度包线函数的统计特征 41
2.2.5持时及强度包线函数的取值建议 68
2.3地震动频率非平稳性 74
2.3.1地震动频率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反应的显著性影响分析 74
2.3.2地震动频率非平稳特性的描述与估计方法 85
2.3.3地震动记录穿零率的统计特性 89
2.3.4地震动记录穿零率参数的取值建议 94
2.4三维地震动的相关特性及其定量描述 94
2.4.1三维地震动峰值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95
2.4.2三维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107
2.4.3三维地震动频率非平稳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116
2.5小结 120
第三章 设计反应谱的若干问题 121
3.1大小震设计反应谱 121
3.1.1问题的提出 121
3.1.2大小震设计反应谱之间关系的理论推导 122
3.1.3大小震设计反应谱之间定量比例关系的近似估算 125
3.1.4对大震设计反应谱取值的建议 133
3.2长周期反应谱特性 133
3.2.1地震动资料 134
3.2.2长周期反应谱分组 134
3.2.3长周期反应谱的统计分析 136
3.3弹塑性反应谱 139
3.3.1地震动资料 140
3.3.2分析模型 140
3.3.3弹塑性加速度谱及弹塑性位移谱 141
3.4三维相关设计反应谱的研究 144
3.4.1三维相关设计反应谱分析 145
3.4.2三维设计反应谱的取值建议 157
3.5小结 159
第四章 工程地震动的随机模型 161
4.1地震动模型 161
4.1.1地震学模型 161
4.1.2工程学模型 166
4.1.3地震动随机模型化研究的综述 172
4.2对传统地震动随机模型的思考与讨论 174
4.2.1关于地震动平稳频域模型的讨论 174
4.2.2均匀调制过程的低频特性 187
4.3工程地震动的ARMA模型 190
4.3.1 ARMA模型的基本知识 190
4.3.2 ARMA模型的物理解释 193
4.3.3非平稳时间序列的ARMA模型处理方法 200
4.3.4时间序列的ARMA模型建模方法 201
4.3.5 ARMA模型在地震动模型化研究中的应用 203
4.3.6 ARMA模型的优越性 204
4.4小结 205
第五章 时程分析用输入地震动与地震动管理系统 206
5.1实际地震动记录 206
5.1.1数据整理 207
5.1.2数据的取舍 207
5.1.3数据信息参数的选择 208
5.1.4数据分析与汇总 212
5.1.5仅有地震动峰值的记录资料 220
5.2人造地震波 223
5.2.1人造地震波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223
5.2.2反应谱拟合技术 224
5.2.3基于ARMA模型的反应谱拟合技术 226
5.3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的选波原则 232
5.4强地震地面运动信息管理系统 234
5.4.1实际地震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35
5.4.2人造波系统 237
5.4.3选波系统 238
5.5小结 239
第六章 结束语 240
6.1主要结论 240
6.2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242
主要参考文献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