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生平篇 3
第一章 勾吴与寿梦 3
第一节 早期吴国 3
第二节 寿梦强吴 9
第二章 早年季札 16
第一节 时代与君位 16
第二节 余祭稽考 20
第三章 聘问中原 25
第一节 聘鲁观乐 25
第二节 聘问齐郑 27
第三节 聘问卫晋 37
第四节 挂剑酬心 43
第四章 中年季札 47
第一节 “延州来季子” 47
第二节 僚光之乱 50
第三节 循礼葬子 53
第四节 去之延陵 56
第五章 终老诸谜 60
第一节 救陈试解 60
第二节 墓与碑 63
观乐篇 67
第六章 《二南》《郑》《卫》论 67
第一节 观《二南》论 67
第二节 观《郑》论 70
第三节 观《卫》论 78
第七章 诸《风》论 82
第一节 观《王》论 82
第二节 观《齐》论 84
第三节 观《豳》论 87
第四节 观《秦》论 91
第五节 观《魏》论 94
第六节 观《唐》论 96
第七节 观《陈》论 98
第八节 “无讥”《郐》《曹》 103
第八章 《雅》《颂》论 105
第一节 观《小雅》论 105
第二节 观《大雅》论 113
第三节 观《颂》论 115
第九章 观舞论 119
第一节 观《象箾》《南籥》《大武》论 119
第二节 观《韶》《濩》《大夏》《韶箾》论 122
第十章 观乐综论 127
第一节 证解“孔子删诗”的重要文献 127
第二节 探寻古代诗乐关系的窗口 133
第三节 蠡测《郑》《卫》之音的文献依凭 137
第四节 儒家文艺观的理论先驱 138
第五节 贤士祛魅:理性评价的前提 141
思想篇 149
第十一章 淳德蕴道:政治思想 149
第一节 人才系国运 149
第二节 强公室、抑私门而又通时达变的政治理念 156
第三节 礼法相济、为政尚俭 162
第四节 安民为先的政治理想 169
第十二章 “让德光前”:让国论衡 172
第一节 纷纭众说 172
第二节 让国平议 177
第三节 思想动因 184
影响篇 195
第十三章 挂剑酬心、德标千秋 195
第一节 丰意诚信 195
第二节 挂剑荷诚信 200
第三节 卓荦于春秋、旌表于万世 205
第十四章 道启圣学:季札与孔子 208
第一节 《春秋》“吴子使札来聘”解 208
第二节 观礼与“天民” 212
第三节 “十字碑”之谜及其文化意蕴 215
第四节 宛见“启圣” 222
第十五章 清徽泽吴:季札与吴文化 225
第一节 吴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使者 225
第二节 季札、言偃与东南文脉 230
第三节 季札与吴文化的内涵 237
第四节 德被延陵 244
附录 248
一、季札年谱 248
二、季札研究论著要目 253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