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
1.1引言 2
1.2理论基础 3
1.3研究问题 6
1.4语料来源 7
1.4.1词典 7
1.4.2小说 8
1.4.3语料库 10
1.5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12
1.5.1词典语料 12
1.5.2小说语料 12
1.5.3语料库语料 13
1.5.4词典语料、小说语料和语料库语料的汇总分析 14
1.6本书结构 15
第二章文献综述 18
2.1修辞取向的隐喻研究 18
2.1.1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隐喻理论 19
2.1.2汉语比喻修辞研究 21
2.1.320世纪以来的现代隐喻理论 25
2.2认知取向的概念隐喻理论 29
2.2.1概念隐喻的特性 31
2.2.2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 35
2.2.3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 39
2.2.4概念隐喻的分类 43
2.2.5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 46
2.2.6中国的概念隐喻研究 48
2.2.7概念隐喻理论评价与批判 49
2.3情感与情感隐喻研究 53
2.3.1情感隐喻研究的意义 53
2.3.2有关情感意义的不同观点 54
2.3.3基本情感隐喻研究综述 58
2.3.4汉语情感隐喻 63
2.3.5汉英/汉俄情感隐喻对比 66
2.4爱情隐喻研究 68
2.4.1英语爱情隐喻 69
2.4.2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74
2.4.3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80
第三章爱情概念隐喻及转喻 82
3.1爱情概念隐喻 83
3.1.1效力类爱情概念隐喻 90
3.1.2过程类爱情概念隐喻 131
3.1.3价值类爱情概念隐喻 167
3.2爱情概念转喻 183
3.2.1生理症状层次 185
3.2.2思维感知层次 187
3.2.3爱情言行层次 194
3.2.4其他层次 205
3.3关于爱人的概念隐喻 207
3.3.1爱人是食物 207
3.3.2爱人是神 208
3.3.3爱人是拥有物 209
3.3.4爱人是心肝 210
3.3.5爱人是儿童/宝贝 210
3.3.6爱人是鸟 210
3.3.7爱人是冤家 211
第四章汉语爱情概念隐喻的体验性 214
4.1体验性假设 215
4.2情感隐喻和转喻的体验性 216
4.3爱情概念隐喻和转喻的体验性 219
4.3.1事件结构隐喻与爱情概念隐喻的体验性 225
4.3.2基本意象图式与爱情概念隐喻的体验性 227
第五章汉语爱情的概念结构 231
5.1情感文化差异及其成因 232
5.2与爱情相关的概念 237
5.3汉语爱情认知模式 243
5.3.1英语爱情典型认知模式和理想认知模式 245
5.3.2汉语爱情典型认知模式和理想认知模式 248
5.3.3汉语爱情的非原型认知模式 252
5.3.4汉语爱情的主体性模式 253
5.3.5汉语爱情隐喻的原型与非原型 254
5.4英汉爱情隐喻和转喻的差异 255
5.5本章小结 263
第六章汉语爱情的社会文化语境 267
6.1爱情的发生论 268
6.2宗教/哲学世界 272
6.2.1中国的缘文化 273
6.2.2情与无情 275
6.2.3欲与无欲 276
6.3文学世界 279
6.3.1神话传说 282
6.3.2爱情典故 284
6.3.3诗词中的爱情 287
6.4社会环境、风俗道德 292
6.4.1充满汉语文化意味的比喻 292
6.4.2爱情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 293
6.4.3中国古代礼制 295
第七章爱情概念隐喻的理论阐释 300
7.1存在之链隐喻 301
7.2钱钟书的比喻有两柄多边论 304
7.2.1爱情之两柄 306
7.2.2爱情之多边 308
7.3从实体思维到事件思维 310
7.4实体思维与事件思维的统一 313
第八章结语 318
8.1研究结论 318
8.2本研究的基本贡献 322
8.3研究局限 323
8.4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24
参考文献 326
附录专业术语英汉对照表 352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