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二、国外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
三、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3
四、本书的研究框架 3
第二章 几个重要概念 5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及相关概念 5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性 5
二、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概念 10
第二节 竞争力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3
一、竞争力的概念 13
二、竞争力理论 21
第三章 基于发展要素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3
第一节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简介 33
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评价指标体系 34
二、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 37
三、几个有代表性的省份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9
第二节 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一、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1
二、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53
第四章 两段法的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方法 71
第一节 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介绍 71
一、层次分析法(AHP) 71
二、主成份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 76
三、灰色关联法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85
四、模糊综合评价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87
五、数据包络分析在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90
第二节 几种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比较 100
一、对层次分析法的评价 100
二、对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 102
三、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 103
四、对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评价 104
第三节 两段法的竞争力评价方法 107
一、聚类分析 108
二、构造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 116
三、对各指标的初始权重进行调整 120
四、利用调整后的权重计算竞争力综合得分 122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24
第一节 国外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借鉴 124
一、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24
二、欧盟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26
三、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28
四、国外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129
第二节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经验模式及启示 130
一、几种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30
二、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148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152
一、县域的区位优势及其发展模式 152
二、主导产业模式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155
三、空间地域视角的发展模式 158
四、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 159
五、经济运行机制视角的发展模式 160
第六章 基于两段法的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 162
第一节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62
一、安徽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 162
二、安徽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65
第二节: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分析 168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68
二、基于两段法的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 169
第三节 促进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81
第七章 安徽省各县市竞争力分析 185
一、长丰县 185
二、肥东县 189
三、肥西县 192
四、濉溪县 196
五、涡阳县 199
六、蒙城县 202
七、利辛县 206
八、砀山县 209
九、萧县 212
十、灵璧县 215
十一、泗县 218
十二、怀远县 221
十三、五河县 225
十四、固镇县 228
十五、界首市 231
十六、临泉县 235
十七、太和县 238
十八、阜南县 241
十九、颍上县 244
二十、凤台县 248
二十一、天长市 251
二十二、明光市 254
二十三、来安县 258
二十四、全椒县 261
二十五、定远县 265
二十六、凤阳县 268
二十七、寿县 272
二十八、霍邱县 275
二十九、舒城县 278
三十、金寨县 282
三十一、霍山县 285
三十二、当涂县 288
三十三、庐江县 291
三十四、无为县 294
三十五、含山县 298
三十六、和县 301
三十七、芜湖县 305
三十八、繁昌县 308
三十九、南陵县 310
四十、宁国市 313
四十一、郎溪县 317
四十二、广德县 320
四十三、泾县 323
四十四、旌德县 327
四十五、绩溪县 330
四十六、铜陵县 333
四十七、东至县 336
四十八、石台县 339
四十九、青阳县 343
五十、桐城市 346
五十一、怀宁县 349
五十二、枞阳县 352
五十三、潜山县 355
五十四、太湖县 359
五十五、宿松县 362
五十六、望江县 365
五十七、岳西县 369
五十八、歙县 372
五十九、休宁县 375
六十、黟县 378
六十一、祁门县 382
附表1: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386
附图1: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比较图 389
附表2: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两段法评价得分及排名表 390
参考文献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