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沉痼新诊——认识贫困第一章 贫困释义 3
一、贫困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3
二、贫困是分配不公,也是生产不发达 6
三、对贫困的测度,既要考虑穷人比例,也要考虑平均穷困程度 9
第二章 沉痼新诊 23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贫困的剖析 24
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对贫困的解说 36
三、寻找基本致贫因子 44
四、探索致贫机制 56
五、中国贫困发生论(初论) 67
第三章 贫困类型 69
一、贫困的差异性与贫困类型的交叉性 69
二、真正的无产者贫困——阶层性贫困 73
三、二元经济中不幸的一元——二元结构性贫困 76
四、经济发展中的“黑洞”现象——区域性贫困 82
五、农村贫困的空间转移——过度城市化性贫困 84
六、物质资本贫困与人力资本贫困的交响曲——素质性贫困 91
第二篇 找准突破口——缓解贫困第四章 缓解贫困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 97
一、让财富的蛋糕大起来——促进经济增长 97
二、使蛋糕分割得均匀些——干预收入分配 115
第五章 缓解贫困的模式选择 126
一、缓解贫困离不开政府行为 126
二、缓解贫困有多种模式——关键是因贫施治 133
三、缓解贫困要考虑“成本”——制订政策的约束条件 146
第三篇 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扶贫实践第六章 四大阶段、三大类型——农村贫困概观 155
一、旧中国:贫困的渊薮 155
二、新中国:趋轻犹重的贫困状况 157
三、农村贫困类型:三种类型最突出 178
第七章 农村扶贫战略的演变与反思 194
一、平均富难免平均贫——平均分配加社会救济式缓解贫困战略(1978年以前) 195
二、释放生产力,以先富带动后富——经济增长加社会救济式缓解贫困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200
三、授人以渔的扶贫战略——对贫困的堡垒进行开发式扶贫(80年代中期以后) 203
四、总结与思考 228
第八章 农村扶贫战略的深化——从发展援助走向人力资源开发 231
一、新的经济体制呼唤新的扶贫思路 232
二、走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扶贫之路 236
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素质换物质 242
四、改善劳动力配置,促进经济机会的平等竞争 252
五、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农村扶贫的经济环境 263
六、继续实施发展援助——必要的辅助战略 266
第九章 经济转型期的阵痛——逐渐加重的城市贫困 268
一、90年代上半期以前的中国城市:社会普遍贫困中的安全岛 269
二、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城市:不再隔岸观贫困 274
三、企业下岗人员:突出的城市新贫困群体 276
四、影响中国未来城市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286
第十章 扩大就业:缓解城市贫困的主要途径 298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艰巨的经济与社会工程 299
二、扩大城市就业——希望与困难同在 305
三、有控制地城市化——预防产生新的城市失业群体 315
第十一章 构筑预防贫困的安全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318
一、社会保障体系是一张安全网 319
二、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大功远未告成 322
三、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忽略的领地 330
四、实施社会保障有无经济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力保证问题 334
第四篇 重灾区、主战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缓解贫困第十二章 民族地区的贫困——一种复合型贫困 341
一、贫困状况:枯燥的数字,不争的事实 341
二、贫困探源:怨天也应尤人 343
三、贫困特征:多种贫困类型的复合 347
第十三章 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克中国最大的绝对贫困堡垒 351
一、继续实施发展援助 351
二、拓展扶贫的经济空间——扶贫的宏观经济体制创新 358
三、重塑民族文化——对贫困人口微观经济行为的改造 362
主要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