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经验与当代视野 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1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2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 3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使命 4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 6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6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题 7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 79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意义 8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 9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9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主题 10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成果 116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123
第四章 “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 134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134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142
三、遵循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的规律 155
第五章 “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 166
一、“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南 166
二、“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184
三、遵循“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规律 199
第六章 “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融为一体 207
一、科学把握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207
二、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221
三、遵循“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融为一体的规律 234
第七章 “本质统一性”与“形式多样性”有机统一 237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 237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251
三、遵循“本质统一性”与“形式多样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265
第八章 “客观需求”与“主观创造”相互促进 270
一、客观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 270
二、主观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条件 281
三、遵循“客观需求”与“主观创造”相互促进的规律 292
第九章 “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 299
一、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 299
二、思想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指向 310
三、遵循“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的规律 319
第十章 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 334
一、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大敌 334
二、经验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障碍 338
三、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 341
第十一章 “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相互支撑 361
一、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361
二、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379
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 395
第十二章 时代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 406
一、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06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15
三、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40
第十三章 国情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 44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4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53
三、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62
第十四章 执政新要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 467
一、创新执政理念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67
二、提高执政能力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82
三、探索执政方式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94
四、经受执政考验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05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新成果与新体现 514
一、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 51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51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本质体现 52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就 531
主要参考文献 537
后记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