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1
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随想 4
要重视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 6
量化管理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9
创新与严谨治学 12
关于“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16
既要“自下向上”也要“自上向下” 17
历史的重任 18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0
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6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9
正确阐述中国近代史 42
中国近代史研究随想 45
谈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 48
杂谈中国近代文化史 56
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60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69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82
迎接九十年代 86
世纪之交历史研究感言 90
世纪之交谈中西文化 95
晚清中西文化交流述略 99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 111
政治是历史的脊梁 123
文化与社会 130
文化、社会与时代 138
文化的力量 143
文化: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146
史学、文化纵横谈 149
传统文化·现代化·教育 158
略谈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的演进 162
清代学术漫议 166
清嘉道间汉宋学关系小议 169
清代理学的衰退 174
《清代理学史》绪论 178
儒学答客问 203
儒家的宽容与不宽容 213
严复研究的新思路新探索 220
郑成功与辛亥革命 224
中日甲午战争的和战问题 228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41
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 253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 276
孙中山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282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孙中山从未离异过中国传统文化,何来回归传统? 287
关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小议 292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29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 299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306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意义 314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座谈会发言 318
谈五四精神 320
发扬五四精神 不断解放思想 322
五四先贤为何批评尊孔读经 331
关于“两个中国之命运” 336
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 341
下册 35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考 351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 357
警惕美国以文化“软实力”西化、分化中国 365
为汉语危机担忧 369
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爱国情怀 373
历史的耻辱与民族的光荣——纪念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00周年 382
民族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纪念五四运动兼评改写近代史之风 388
关于民族精神的“病灶”与其他 396
袁世凯之案翻不得 413
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谈起 419
告别了革命就能实现现代化吗? 427
并非孤立的现象 430
百年之后祭甲午 433
侵略“有功”还是有罪 439
请看如此历史“新论” 448
怎样评价胡适? 454
《走向共和》严重歪曲历史 460
要尊重历史 466
历史虚无主义二题 470
为何不让学生正确认识台湾 476
台湾当局修改中国历史、废普通话将动摇中华民族根基 479
确立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术地位 481
认真地读一点中国历史 491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496
文史知识要普及于民 498
要重视历史教育 500
以正确的历史教育人民 505
牢记史学工作者的责任 509
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512
中国近代史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 516
加强青少年抗日战争史的教育 521
不是教科书的“教科书” 524
历史题材电视剧随想 527
盛会感言 533
感言——贺李锦全教授八十华诞 535
坚持真理 追求真理——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逝世一周年 538
方国瑜先生的人品和学品——方国瑜先生故居开馆庆典暨方国瑜先生与民族文化研讨会发言 541
在纪念尚钺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 546
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548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 552
在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审会上的发言 555
外庐先生与北师大的情谊 557
悠悠五十载 深深师生情——缅怀恩师白寿彝先生 564
怀念白寿彝先生 569
怀念思庸 574
周年怀胜粦 577
《清代名人书札》前言 580
《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译序 582
《晚清理学研究》序 584
《文化怪杰辜鸿铭》序 586
《辜鸿铭文集》序 591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序 596
《中国近代藏书文化》序 599
《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序 601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序 604
《陋俗文化嬗变研究》序 606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序 609
《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序 612
亲情·乡情·家国情——为阿姐诗文集出版而作 615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前言 621
《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序 625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序 628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序 632
《“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序 635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序 637
《西学与变法》序 640
《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的讨论》跋 643
《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序 645
《寻求近代富国之道的思想先驱》序 647
《东厂治史录》序 649
《晚清思想史》序 651
《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序 653
《地方性的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656
《危机中的文化抉择——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的中西文化观》序 658
《龚书煇诗文集》序 661
《<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序 667
《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序 669
《百年青峰》序 672
《晚清民初的理学与经学》序 675
《求富与近代经济学中国解读的最初视角——<富国策>的译刊与传播》序 683
《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序 686
《中国近代报刊史探索》序 690
《我们的家园》序 692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序言 694
谈《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 699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读后 701
鉴往知来 以史致用——读《史论十三篇》 703
读《中国近代海关史》感言 705
断代通史著作的成功尝试 708
再现奋斗历史 续写民族辉煌——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观后感 716
《台湾历史纲要》读后 719
坚持唯物史观 创新但不媚俗 723
一部有特色的新志书——《鲤城区志》读后 725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评介 728
《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评介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