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1.导论 1
2.台湾各族群的人口与政经力量 19
2.0序语 19
2.1外省籍人口 21
2.2客家人口 28
2.3原住民的人口 30
2.4平埔族族群 33
2.5各族群的政经势力 37
3.台湾的语言冲突 50
3.0序语 50
3.1语言冲突年表 53
3.2语言冲突之因素 73
3.3认同的同化 81
4.国语运动与日语运动——比较的研究 88
4.0序语 88
4.1日语运动 89
4.2北京话国语运动 102
4.3北京话是什么样的方言? 120
4.4国语的制定 121
4.5标准语是一种形上的概念 123
5.方言与国语的生态关系——语言社会学的分析 128
5.1全国大专学生问卷调查 128
5.2台北市的语言社会面貌 138
5.3语言的功能重要性 149
5.4族群活力;语言活力 156
5.5原住民母语的流失 162
5.6原住民语言的流失:一个个案调查 164
5.7眷村的台湾经验 166
6.语言与族群意识 174
6.1族群意识与母语运动 174
6.2原住民的族群意识 178
6.3客家人的族群意识 191
6.4外省第二代台生的族群意识 203
6.5语言态度与族群意识——实徵的研究 210
6.6台湾各族群的族群意识 218
6.7族群意识指数 222
6.8语言态度与族群意识 224
6.9语言使用与族群意识 226
7.台湾各种双语家庭 229
7.1各种双语家庭型式 229
7.2台北市的通婚家庭 244
7.3台湾双语家庭的形态 247
8.语言转移、选择和语言衰亡 257
8.1语言转移的社会因素 257
8.2语言死亡 261
8.3语言选择 263
8.4语言态度与方言情结 266
8.5非本籍人口的中产阶级性格 285
8.6市场中的语言社会现象 287
8.7百货公司的语言社会现象 293
8.8台湾的语言迁就现象 294
9.中部客家方言岛的消失 298
9.0序语 298
9.1问卷调查:云彰地区的客家方言 301
9.2云彰地区客家人的族群意识 314
10.多语现象与双语教育 319
10.1序语 319
10.2语言与政经发展 321
10.3各国母语复杂度的比较 327
10.4语族孤立度 331
10.5双语现象 334
10.6两种双语现象 336
10.7双语敎育的缘起及其理论基础 341
10.8各种双语敎育型态 345
10.9海外华人对双语敎育的态度 351
11.广电法和影视中的语言问题 354
11.0影视中的语言问题 354
11.1红唇族的故事 356
11.2铲除日语40年 357
11.3「恋恋风尘」的故事 358
11.4「浮生小语」的故事 359
11.5「广电法」的自然史 362
11.6「广电法」的实施 367
11.7方言限制的取消 370
12.台语文字化 374
12.1序语 374
12.2台语文字化的历史 381
12.3台语的文字化——比较的研究 383
12.4文字的武断性 390
13.各国的语言政策 393
13.0序语 393
13.1瑞士的多语文化和社会结构 394
13.2比利时的语言问题 406
13.3印度的语言问题 414
13.4加拿大的语言问题 416
13.5新加坡的语言问题 419
13.6美国的独尊英语运动 423
14.结语 427
14.1语言社会学的研究 427
14.2台湾族群人口 428
14.3台湾族群的通婚比例 429
14.4「新台湾人」人口 430
14.5通婚与语言活力 432
14.6「母语」的概念 435
14.7通婚家庭的语言现象 436
14.8语言活力的几个指标 437
14.9语言活力与都市化程度 440
14.10族群意识 440
14.11日语运动与台语流失 443
14.12台湾的语言人口 444
14.13各种语言迁就型态 445
14.14语言政策 446
14.15台湾语言的前途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