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典籍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1
1.1 引言 1
1.1.1 人类面临的挑战与世界的未来 1
1.1.2 中国文化岌岌可危 2
1.1.3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
1.2 典籍英译意义的再认识 6
1.3 典籍英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8
1.4 设想与期望 11
第2章 翻译的类型与典籍英译者的素质 12
2.1 翻译的类型 12
2.1.1 分类及其意义 12
2.1.2 研究型翻译与非研究型翻译 12
2.1.3 典籍英译的类型归属 15
2.2 典籍英译者的素养 16
2.2.1 以行为本 16
2.2.2 志存高远 17
2.2.3 尊师重道 17
2.2.4 谦虚好学 18
2.2.5 光明磊落 18
2.2.6 坚忍不拔 19
2.2.7 治学严谨 20
2.2.8 以学为器 20
2.2.9 开拓创新 22
2.3 结语 23
第3章 汉诗英译的标准与原则 24
3.1 汉诗英译的不同主张 24
3.2 汉诗英译理论的梳理与建构 26
3.2.1 关于汉诗英译的意义 27
3.2.2 关于汉诗英译的标准和原则 27
3.2.3 关于翻译的方法论 28
3.2.4 关于翻译的心理过程 29
3.2.5 关于汉诗英译的译文风格 30
3.2.6 关于译作评价体系 30
3.2.7 关于译者必备条件 30
3.3 汉诗英译的标准与原则 32
第4章 诗歌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34
4.1 诗歌的模糊性 34
4.2 关于翻译的标准和方法的探讨 35
第5章 汉诗英译方法比较研究 41
5.1 引言 41
5.2 译作比较研究 42
5.2.1 节奏美 44
5.2.2 结构美 45
5.2.3 音韵美 45
5.2.4 意象美 46
5.2.5 意境美 47
5.2.6 模糊美 47
5.2.7 语言美 48
5.2.8 风格美 49
5.3 结语 50
第6章 汉诗英译的总体审度 52
6.1 何谓汉诗英译中的总体审度? 52
6.2 《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的总体审度 55
6.2.1 作者和时代背景 55
6.2.2 原作的内容及其版本 55
6.2.3 原作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56
6.2.4 《楚辞》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中的地位 56
6.2.5 现有的英译 56
6.2.6 决定预期翻译文本文化定位的社会文化因素 57
6.2.7 汉诗翻译方法研究在当今的建树 57
6.2.8 现有各种译本的决策与特点 58
6.3 结语 60
第7章 汉诗英译中的决策——以《大中华文库·楚辞》为例 61
7.1 引言 61
7.2 《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的翻译决策 62
7.3 翻译策略所产生的效果 62
7.4 结语 65
第8章 汉诗英译中的考辨——以《大中华文库·楚辞》为例 66
8.1 引言 66
8.2 若干疑难的考辨 67
8.3 结语 90
第9章 汉诗英译中的逻辑调适 91
9.1 引言 91
9.2 基于东西方思维差异而进行的介入与调适 91
9.2.1 整体性与分析性及其调适 92
9.2.2 模糊性与精确性及其调适 93
9.2.3 形合法与意合法及其调适 94
9.2.4 伦理型与认知型及其调适 95
9.2.5 直觉性与逻辑性及其调适 96
9.3 基于原版本某些因素而进行的介入与调适 97
9.4 基于目的语的文本要求而进行的介入与调适 98
9.5 结语 99
第10章 汉诗英译中的移情 100
10.1 引言 100
10.2 移情法的理论依据 100
10.2.1 移情法的可行性 101
10.2.2 移情法的科学性 101
10.2.3 移情法的重要性 102
10.3 移情法的实践依据 103
第11章 汉诗英译中的“炼词” 107
11.1 引言 107
11.2 利用英语构词法炼词 107
11.3 从语义、语体和搭配关系等角度炼词 109
11.3.1 词语的雅与俗 108
11.3.2 上义词与下义词 109
11.3.3 词语选择限制原则 110
11.3.4 词语的感情色彩 111
11.4 从修辞的角度炼词(句) 112
11.5 结语 114
第12章 汉诗英译中的“借形传神”及变通 115
12.1 “借形传神”及变通的必要性 115
12.2 “借形传神”及变通的可行性 117
第13章 汉诗英译中的风格重构及变通 128
13.1 引言 128
13.2 变通的理据和方法 130
13.2.1 语义上的变通 130
13.2.2 句法修辞上的变通 136
13.2.3 语体语气上的变通 141
13.2.4 意象、意境方面的变通 145
13.3 结语 150
第14章 关于诗、词、曲、赋、楹联诗化译法的探讨 151
14.1 赋的特征与英译 151
14.2 词、曲的翻译 152
14.2.1 词的发展与特征 152
14.2.2 元曲及其特点 153
14.2.3 词、曲的翻译 154
14.3 楹联翻译 156
14.3.1 楹联由来与特点 156
14.3.2 楹联的翻译 156
14.4 诗化——若干方法与技巧的探讨 158
14.4.1 样式的形似 158
14.4.2 节奏的实现 159
14.4.3 韵脚的寻求 162
第15章 译作定性评价方法的探索——以秦观《鹊桥仙》的三种英译为例 164
15.1 引言 164
15.2 意象层面 166
15.2.1 “鹊桥仙” 166
15.2.2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166
15.2.3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167
15.3 意境层面 167
15.3.1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67
15.3.2 “忍顾鹊桥归路?” 168
15.3.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68
15.4 语言风格层面 168
15.5 格律层面 169
15.5.1 样式 169
15.5.2 节奏 169
15.5.3 押韵 169
15.6 结语 169
第16章 民族典籍英译刍议 172
16.1 典籍英译的昨天和今天 172
16.2 “布洛陀史诗”英译及研究的意义 173
16.3 对于翻译策略的若干建议 174
16.3.1 关于经诗、时势和翻译文本的文化定位 174
16.3.2 关于翻译的方法 175
16.3.3 期盼与祝愿 175
附录 176
附录Ⅰ:李渔赋英译两则 176
附录Ⅱ:元曲英译四则 185
附录Ⅲ:宋词英译选 188
附录Ⅳ:李渔楹联英译三则 194
附录Ⅴ:《楚辞》英译若干问题的商榷 195
主要参考文献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