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 1
第一章 近代民族危机与现代性挑战——李大钊思想的时代境遇与内在张力 5
第一节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互动——李大钊思想背后的历史逻辑 5
一、“世界历史”格局与中国近代历史逻辑 6
二、中国近代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 10
第二节 中国向何处去——李大钊思想的思想史背景 26
一、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思想史 26
二、理解、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28
第三节 李大钊思想的内在张力 34
一、传统与现代 35
二、中国与西方 40
三、不同现代性方案的选择与超越 46
第二章 李大钊对现代性中国的思考与建构 54
第一节 现代性中国思想的哲学根基——主体性对李大钊思想的渗透 54
一、主体性——现代性中国的哲学根基 54
二、李大钊主体性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56
三、主体性对于李大钊思想的影响及学术意义 61
第二节 现代性中国的宣言——青春中华之创造 63
一、拥抱现代性——“青春中华”的实质 63
二、青年——创造“青春中华”的主体力量 67
三、对“青春中华”必然性的论证 70
四、“青春中华”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73
第三节 现代性中国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人权、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法治 75
一、李大钊的人权观 77
二、李大钊的解放观 86
三、李大钊的自由观 90
四、李大钊的平等观 101
五、李大钊的民主观 105
六、李大钊的法治观 112
第四节 对现代性中国的论证与建构——“民彝”与“平民主义” 121
一、“民彝”提出的时代背景 122
二、“民彝”的内涵与对现代性中国的论证 123
三、“民彝”思想评析 133
四、平民主义的时代背景 134
五、平民主义的内涵与对现代性中国的建构 135
六、平民主义思想评析 143
第五节 对现代性的创造性解读 145
一、创造性解读的内涵 145
二、李大钊的创造性解读 147
第三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互动的必然结果——李大钊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149
第一节 现代性自我超越的投射 150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阶级结构与民族解放 153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困境 155
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历史任务与困境 156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的影响 157
第四节 历史情境与主体选择 163
一、救国道路的屡次挫败 163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66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 167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反省 169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转向背后的个性因素 170
一、李大钊的价值观 171
二、李大钊的思维方式 173
三、李大钊的政治认知 174
第四章 李大钊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176
第一节 现代性中国——未完成的事业 17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180
第三节 李大钊思想的启示——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何以可能” 186
结语 195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