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第6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文科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571142042
  • 页数:650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课程/教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3

第二节 课程的概念 7

第三节 课程计画、课程设计、课程编制与课程发展 16

第四节 课程相关概念分析 22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 31

讨论问题 37

第2章 课程/教学的文化与社会学基础 39

第一节 课程/教学与文化背景 41

第二节 核心价值演化而成的传统、新兴价值观 43

第三节 价值取向理论 45

第四节 课程/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47

讨论问题 52

第3章 课程/教学的哲学基础 53

第一节 可欲的教育目的与课程/教学 55

第二节 知识与课程/教学 60

第三节 教育哲学派别与课程/教学 67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课程/教学 70

讨论问题 81

第4章 课程/教学的心理基础 83

第一节 行为学派与课程/教学(以史金纳、盖聂的观点为例) 86

第二节 认知学派与课程/教学(以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郭尔堡为例) 88

第三节 人格发展阶段论、发展任务说、多元智力论与课程/教学(以艾里克逊、哈维赫斯特和Gardner为例) 95

第四节 人文主义心理学与课程/教学(以马斯洛、罗杰斯、辜姆慈为例) 99

第五节 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 100

讨论问题 127

第5章 课程理论 129

第一节 课程理论的性质与功能 131

第二节 课程理论的类型 134

第三节 结构取向理论 137

第四节 价值取向理论 140

第五节 内容取向理论 145

第六节 过程取向理论 155

讨论问题 164

第6章 教学理论 165

第一节 史金纳的编序教学论 167

第二节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170

第三节 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论 172

第四节 盖聂的学习与教学事件论 173

第五节 布鲁姆的精熟学习论 180

第六节 两位蒋逊以及史雷文的合作学习论 185

第七节 开勒的个别化教学制 189

第八节 后设认知的学习策略论 192

讨论问题 220

第7章 课程设计(一) 221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223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科学方法 232

第三节 目标模式及其变型 236

第四节 塔芭模式 250

第五节 瓦克的自然模式 252

第六节 龙崔利的技术模式 255

第七节 过程模式 258

第八节 欧利瓦模式 261

第九节 情境模式 263

第十节 夏瓦布的实用折衷模式 269

第十一节 傅雷叶的解放模式 272

第十二节 我国过去课程设计的模式回顾 276

讨论问题 318

第8章 课程设计(二) 319

第一节 为障碍者提供学习服务的课程设计 321

第二节 资优与特殊才能者的课程设计模式 331

讨论问题 359

第9章 教学设计(一) 361

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目标 364

第二节 教学策略 376

讨论问题 392

第10章 教学设计(二) 393

第一节 发问策略 395

第二节 教室管理策略 404

讨论问题 422

第11章 课程评鉴 423

第一节 课程评鉴的起源与发展 425

第二节 课程评鉴的意义与形式 426

第三节 课程评鉴的主要模式 432

第四节 课程发展架构的评鉴 460

第五节 课程评鉴与政治 469

第六节 评估与课程 470

讨论问题 494

第12章 教学评量 495

第一节 教学评量的目标 498

第二节 评量的策略(或形式) 500

第三节 评量学生成就的题型 506

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与信度 512

第五节 标准化测验 516

第六节 课程本位评估与动态评估 517

讨论问题 524

第13章 课程/教学研究 525

第一节 课程/教学研究的典范 528

第二节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差异 529

第三节 量的研究的特征与方法 532

第四节 质的研究的特征与方法 537

第五节 行动研究法 544

第六节 课程研究的方向 547

第七节 潜在课程研究 553

第八节 教学研究的模式与方向 564

讨论问题 580

参考书目 581

中文部分 581

英文部分 584

索引 621

姓名部分(英汉对照) 621

主题部分(I)(英汉对照) 630

主题部分(Ⅱ)(汉英对照)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