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石国亮 著 497
导言 497
第一章 服务型政府的界定 504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形成 504
一、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 504
二、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广泛使用 505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的深刻内涵 506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506
二、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区别 508
第三节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511
一、服务型政府的四大职能 511
二、政府职能定位的重大创新 514
第二章 政府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双重推动 518
第一节 政府理论创新的推动 518
一、马克思的代表制理论 518
二、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理论 520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理论 521
第二节 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524
一、加入WTO对政府建设带来的影响 525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525
三、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执政方式的创新 526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526
五、公民意识增强的新期待 527
六、对非典疫情的深刻反思 527
第三节 公共服务供求关系失衡的推动 528
一、公共服务需求增加 528
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滞后 529
第三章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 531
第一节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531
一、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酝酿起步 531
二、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正式提出 532
三、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面推进 534
第二节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做法 535
一、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535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 536
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36
四、实行政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 537
五、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化发展 537
六、依法行政,推进地方法治政府建设 538
第三节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典型经验 539
一、深圳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39
二、重庆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42
三、南京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44
四、成都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46
五、大连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47
六、咸宁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48
七、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49
第四章 中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 551
第一节 中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551
一、中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就 551
二、中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 553
第二节中央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面临的挑战 554
一、一个矛盾 554
二、两个服务 554
三、三个理念 555
第三节中央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战略对策 556
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转变 556
二、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公平增长的政府职能体系 556
三、优化中央政府组织结构,完善政府服务的治理方式 557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 558
第五章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559
第一节政府治理模式的重塑:从管理主义到治理理论 559
一、管理主义视野下的政府治理 559
二、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治理 562
第二节我国传统行政模式的超越与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提出 564
一、我国传统行政模式的形成 564
二、我国传统行政模式的现实困境 565
三、发展观的转变与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提出 566
第三节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政府治理模式 567
一、在理念维度上,认识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567
二、在制度维度上,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569
三、在操作维度上,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政策导向 570
第四节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572
一、省直管县的“扁平化”治理模式 572
二、社会组织的“共同治理”模式 575
三、民众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577
四、企业的“合作治理”模式 579
第六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581
第一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反思 581
一、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581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582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 584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反思的基本结论 585
第二节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87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587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88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590
第三节大部门体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592
一、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提出 592
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本质和内容 594
三、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595
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注意事项 596
第四节 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探索 598
一、中央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实践 598
二、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五种模式 600
第五节 大部门体制改革前瞻 603
一、分步实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603
二、落实“三定方案”,进一步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 604
三、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落实大部门体制改革 605
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606
第七章 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 608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反思 608
一、公共行政伦理转型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相适应 608
二、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折射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滞后 609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对当代公共行政伦理反思的必然结论 610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伦理的内涵与定位 611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对公共行政伦理的新要求 612
二、新公共行政伦理的主要内涵 613
三、新公共行政伦理是政府软实力的核心 616
四、新公共行政伦理的作用 617
第三节 思想解放与新公共行政伦理建设 618
一、新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最大障碍仍是思想解放 619
二、继续解放思想既要还利于民更要偏重还权于民 620
第四节 新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路创新 622
一、积极培育公共理性 622
二、把握政府公共化和服务性的角色定位 623
三、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公共行政伦理能力建设 624
四、建立健全公共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625
五、实施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 625
第八章电子政务与阳光政府 628
第一节 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 628
一、从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 628
二、电子政务与无缝隙政府 631
三、电子政务与政务流程再造 632
四、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方式变革 634
五、电子政务带来的“政府革命” 636
第二节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互动式发展 638
一、服务型政府依赖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 638
二、电子政务发展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动 640
三、个案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642
第三节 阳光政府视野下电子政务的发展 643
一、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643
二、阳光政府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 645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思维 648
第九章 公共服务的品质追求 653
第一节 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 653
一、加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公正 654
二、推进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惠及全民 654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适度 657
四、实现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658
第二节 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659
一、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659
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660
三、公共服务的法治化 661
第三节 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662
一、缩短公共服务流程 662
二、推进公共服务全面代理制 663
三、创新服务方式多元化 663
第四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64
一、大力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664
二、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66
三、注重提高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健体系 667
四、提高政府公共科技服务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669
五、重视资源节 约和环境保护,加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670
第五节 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671
一、加强公共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意识 672
二、健全公共服务的参与机制 672
三、实现公共服务组织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673
四、推进公共服务的分类分级管理 673
五、建立健全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监管体系 674
六、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674
第十章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676
第一节 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基本经验 676
一、优化政府职能 676
二、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 677
三、注重基本公共服务 678
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权限 679
五、推行电子政务 680
第二节 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典型经验 681
一、英国政府改革的经验 681
二、美国政府改革的经验 683
三、新西兰、澳大利亚政府改革的经验 685
四、欧洲大陆国家政府改革的经验 687
五、亚洲国家政府改革的经验 687
参考文献 689
后记 692
法治政府——中国政府法治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王宝明著 695
导言 中国走向法治政府的路径选择 695
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和标准 696
二、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果 697
三、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03
四、研究法治政府的多学科协作 706
五、中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路径选择 711
第一章 中国政府的行政体系与制度 716
第一节 概说 716
一、行政体制改革及法治政府 716
二、行政法规规章制定及行政立法权限范围 722
三、中国各级政府立法概况 726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法律关系 729
一、中国政府行政组织系统 729
二、外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考察 734
三、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检讨 737
第三节 中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主要法律问题 739
一、部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统一造成行政体制不顺 739
二、权利(力)义务配置不平衡导致执法基础差 743
三、行政立法的部门利益倾向 744
四、行政立法活动的总量和增量均较低 745
五、行政立法对程序重视不足 745
六、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失衡 746
七、法律法规依部门授权造成职能交叉 746
八、行政立法没有避免不当的地方利益 747
第四节 中国政府通过立法进行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748
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立法的指导思想 748
二、提高政府立法速度 749
三、提高政府立法质量 750
四、改革立法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 752
第五节 中国政府立法改革的战略选择 753
一、进一步清理法律法规 753
二、规范文件制定主体 755
三、改法规规章事后备案为备案后生效 757
四、立法授予政府权力应分级授权 757
五、建立依法规范财政运行机制 758
六、建立规范公开的政府立法制度 759
七、建立社会力量起草行政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制度 761
八、建立政府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762
九、用“日落法”规定法律法规的时间效力 764
十、行政组织法治化治理 764
第二章 中国法治化的政府机构 769
第一节 中国政府机构法治化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769
一、中国政府机构 769
二、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770
三、中国政府体制 778
第二节 中国各级政府及行政机构 779
一、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779
二、省级政府及其机构 787
三、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及其机构 794
四、县级政府及其机构 799
五、乡(镇)政府及其机构 802
第三节 中国政府机构治理过程中的法治缺失 802
一、许多政府机构无法可依 803
二、中央、省直管机构增多与地方行政职权交叉 803
三、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偏多且职权划分不清 803
四、行政机关编制的控制催生“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 804
五、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高度重合使地方政府失去“个性” 805
六、化解社会矛盾的机构运转不畅 806
七、各级政府执行力不强影响政府权威 807
八、大量设立协调和临时机构反映出政府权力整合困难 808
九、政企不分的机构设置依然存在 809
十、兵团、林区、水利委员会等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 810
第四节 中国政府机构法治改革目标模式 811
一、中国政府机构法治改革的参照系 811
二、中国机构设置法治化改革的目标 814
三、渐进改革,逐步减少政府机构 815
四、编制控制与财政控制同步推进 815
第五节 中国政府机构法治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816
一、逐步实现行政机构组织的法治化 816
二、将有公权力的“事业单位”改造为政府独立管制机构 817
三、渐次推进“大部制”改革,改造、重组和增设国家管理亟需的机构 818
四、重构中央与地方机关,给地方政府以“个性” 822
五、推动基层自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建设有限政府 823
六、政企政事彻底分离,实现政府职能回归 824
七、依职能设行政部门,减少综合机构和临时机构 826
八、建立中央或省“特区”行政机构 826
第三章法治化背景下的公务员管理 828
第一节概说 828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829
二、中国政府公务员法治化管理取得的成就 831
三、公务员法治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834
第二节中国政府公务员 840
一、中国公务员的范围 840
二、中国公务员的规模 842
第三节中国公务员制度法治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850
一、加强公务员管理依法行政理念教育 850
二、确定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的分类和范围 853
三、分类培训不同公务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854
四、保持业务类公务员的职业稳定 859
五、实施科学的公务员绩效评估 862
六、建立公务员可以预期的晋升机制 866
七、完善公务员廉洁行政保障制度 868
八、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 871
九、渐进式控制公务员的总量 873
第四章中国政府的行政执法及其推动 875
第一节 概说 875
一、中国政府行政执法的现状 875
二、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 878
三、全面推行政府行政公开 880
四、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881
五、通过行政复议化解社会矛盾 883
六、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884
七、实施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制度 885
八、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886
第二节 政府行政执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887
一、行政执法领域面临的普遍问题 888
二、几个重要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 890
三、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897
第三节 推动中国政府依法行政改革的战略选择 905
一、强化行政许可整合政府权力的功能 905
二、巩固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果 909
三、完善执法责任制 910
四、政府信息公开 911
五、推动政府的电子政务 914
六、提高财政预算的法治化水平 915
七、运用好政府税收法律政策工具 918
八、依法化解社会矛盾 921
九、建立可行的评价法治政府指标体系 923
后记 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