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一、什么是哲学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
一、唯物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7
二、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8
三、唯心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4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6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6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29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2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32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32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3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9
一、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39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40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42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44
一、空间和时间 44
二、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属性 45
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48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49
一、规律及其特点 49
二、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50
第五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1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6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60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61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63
三、人的思维与人工智能 65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67
一、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67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动作用 69
三、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70
第四节 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71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4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的科学 74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74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80
三、事物联系的整体性 8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 85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85
二、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87
三、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8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89
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90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92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95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5
一、什么是矛盾 95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96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0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4
一、矛盾的普遍性 104
二、矛盾的特殊性 106
第三节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斗争形式的多样性 109
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110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112
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13
第四节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16
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16
二、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0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24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24
一、质 124
二、量 126
三、度 128
第二节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29
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29
二、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30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32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32
二、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133
三、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34
第四节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3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9
第一节 辩证法的否定观 139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39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40
三、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42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43
一、什么是否定之否定 143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8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50
一、否定方式的多样性 151
二、曲折前进的多样性 152
三、社会主义否定之否定的特点 153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57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57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58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59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61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62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162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63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 165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66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166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67
三、认清前因后果,自觉改造世界 169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70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7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2
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174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75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175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76
三、坚持现实与可能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 178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8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1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81
二、科学的世界可知论 183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5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87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87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0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92
一、从实践到认识 192
二、从认识到实践 196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99
第四节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1
第十章 真理 205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05
一、真理是客观的 205
二、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 208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09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11
三、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 213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4
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214
二、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217
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19
第四节 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221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221
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 223
第十一章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7
第一节 思维方式和认识论 227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227
二、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 231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类型 232
一、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 232
二、思维方式的类型 235
第三节 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39
一、科学的思维方法 239
二、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244
三、思维方式的变革 247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 25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50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50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51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53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53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255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257
第三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260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60
二、人的自觉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 262
三、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63
第四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64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64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66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68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上) 272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72
一、生产力 272
二、生产关系 277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8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82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85
第十四章 社会基本矛盾(下) 292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92
一、经济基础 292
二、上层建筑 293
三、社会形态 29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96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96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300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交织运动 30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304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 30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306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08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314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14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14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7
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319
第二节 国家 320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20
二、国家的职能 321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22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2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和作用 323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325
第四节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28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328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 331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334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33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38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38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40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4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4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34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46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48
第三节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348
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348
二、道德 350
三、科学 352
四、艺术 354
五、宗教 355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5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58
一、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 358
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60
三、对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6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66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366
二、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68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70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74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374
二、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75
三、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376
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社会文明和人的解放 379
第一节 社会进步 379
一、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 379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和评价 381
第二节 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 382
一、社会文明的含义及其构成 382
二、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384
三、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85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387
一、什么是人的解放 388
二、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一致性 389
三、人的解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