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手绘的前期准备 7
1.1 建筑手绘线稿的作用与意义 8
1.2 材料与工具 8
1.2.1 绘图用笔 8
1.2.2 纸品和纸材 16
1.2.3 辅助工具 19
1.3 准确的姿势 23
1.3.1 握笔姿势 23
1.3.2 坐姿 24
第2章 线条的基础训练 25
2.1 各种线条的练习 26
2.1.1 直线 26
2.1.2 曲线 33
2.1.3 抖线 37
2.1.4 弧线 39
2.1.5 短线 41
2.1.6 自由线 43
2.1.7 乱线 45
2.2 线条的方向性 47
2.3 线条的表现纹理 48
2.3.1 不同线条的表现图案 48
2.3.2 不同线条的表现质感 51
2.3.3 用不同线条表现退晕与渐变 52
2.4 线条的层次感 53
2.4.1 平涂的表现层次 53
2.4.2 不同深浅的画法 54
2.5 用线条塑造建筑雏形 56
第3章 物体的立体感与几何形体的表现 59
3.1 物体的立体感塑造 60
3.1.1 明暗的基本理论 60
3.1.2 明暗的表现 62
3.1.3 明暗关系的训练 62
3.1.4 巧妙利用轮廓线 64
3.1.5 利用光线塑造立体感 64
3.1.6 物体的投影 67
3.2 各种几何体的练习 70
3.2.1 正方体与长方体 70
3.2.2 圆柱体与圆柱斜剖体 74
3.2.3 三棱锥与圆锥体 78
3.2.4 球体与棱柱体 82
3.2.5 多面体 86
3.2.6 不同几何体的组合与穿插 90
第4章 建筑配景与小品的表现 95
4.1 植物的认识与地域性 96
4.1.1 树的认识 96
4.1.2 树的地域性 97
4.2 树木配景的画法 98
4.2.1 常绿乔木 98
4.2.2 落叶乔木 101
4.2.3 灌木 103
4.3 草地配景的画法 106
4.3.1 草坪的表现 106
4.3.2 草丛与花卉的表现 108
4.4 石头配景的画法 110
4.4.1 太湖石的表现 110
4.4.2 千层石的表现 114
4.4.3 泰山石的表现 117
4.4.4 置石的表现 118
4.5 水体配景的画法 119
4.5.1 静态水面的表现 119
4.5.2 动态水面的表现 123
4.5.3 喷泉的表现 125
4.6 人物配景的画法 126
4.7 交通工具配景的画法 131
4.7.1 机动车的画法 132
4.7.2 船舶的画法 134
4.7.3 摩托车的画法 136
第5章 建筑质感的表现 137
5.1 木材质感的表现 138
5.1.1 原木的表现 138
5.1.2 防腐木的表现 139
5.2 石材质感的表现 140
5.2.1 天然石材的表现 140
5.2.2 人造石材的表现 156
5.3 混凝土质感的表现 160
5.4 玻璃质感的表现 162
5.4.1 平板玻璃的表现 162
5.4.2 钢化玻璃的表现 163
5.4.3 玻璃幕墙的表现 164
5.5 钢材质感的表现 165
5.6 瓦顶质感的表现 166
5.6.1 文化石瓦板的表现 166
5.6.2 琉璃瓦的表现 168
5.6.3 红瓦的表现 170
5.6.4 沥青瓦的表现 172
5.6.5 金属瓦的表现 174
5.7 用线条表现各种质感 176
5.7.1 光滑的质感 176
5.7.2 有纹理的质感 178
5.7.3 布料的质感 180
5.7.4 粗糙的质感 182
第6章 透视与构图 183
6.1 透视 184
6.1.1 透视的基本概念 184
6.1.2 透视的基本术语 185
6.1.3 一点透视 186
6.1.4 两点透视 189
6.1.5 三点透视 192
6.2 构图的法则 196
6.2.1 常见的构图方式 196
6.2.2 常见构图错误解析 204
6.3 画面配置 206
6.3.1 前景刻画 206
6.3.2 中景刻画 207
6.3.3 远景刻画 208
第7章 建筑风格的分类与案例表现 209
7.1 现代主义建筑 210
7.2 地中海建筑 213
7.3 新古典主义建筑 216
7.4 新中式建筑 219
7.5 意大利建筑 222
7.6 法式建筑 225
7.7 英式建筑 228
7.8 德式建筑 231
7.9 北美建筑 234
7.10 综合类建筑 238
第8章 建筑设计师进阶线稿 241
8.1 灵感类草图 242
8.1.1 大师作品草图模仿 243
8.1.2 写生类草图练习 247
8.2 图纸手绘草图的表达 253
8.2.1 平面图的表现 253
8.2.2 立面图的表现 256
8.2.3 临摹赏析作品 257
8.3 线稿风格 258
8.3.1 草图线稿 258
8.3.2 快速表现线稿 258
8.3.3 铅笔线稿 259
8.3.4 效果图线稿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