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方法入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颜惠庚,李耀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22115911
  • 页数:1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照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学习的需求,介绍了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即TRIZ。介绍了TRIZ的发展历程、TRIZ的主要内容和理论、TRIZ的核心思想、TRIZ主要工具和实践应用。

1技术创新概述 2

1. 1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 2

1.1.1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远古阶段 2

1.1.2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近代阶段 3

1.1.3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现代阶段 6

1.2各阶段主要技术创新方法的特性 8

1.2.1基于经验的方法 8

1.2.2基于智力交流激励的方法 8

1.2.3基于组合的方法 8

1. 2.4基于类比的方法 9

1.2.5基于设问的方法 9

1.2.6基于解决矛盾的方法 10

1. 2. 7基于变化思维角色的方法 10

1.2.8基于公理的方法 10

1. 3 TRIZ技术创新理论 11

1.3. 1 TRIZ与阿齐舒勒 11

1. 3. 2 TRIZ的传播 13

1. 3. 3 TRIZ基本理论体系 13

1. 3. 4 TRIZ的理论基础 15

1. 3. 5 TRIZ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16

1.4我国技术创新工程 19

本章小结 22

研讨与训练 22

2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 24

2.1 S曲线进化法则 24

2.1.1技术系统的诞生和婴儿期 27

2.1.2技术系统的成长期(快速发展期) 28

2. 1. 3技术系统的成熟期 29

2. 1.4技术系统的衰退期 29

2.2系统完备性法则 30

2.3能量传递法则 31

2.4协调性法则 33

2.5提高理想度法则 35

2.6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40

2.7动态性进化法则 41

2. 7. 1向结构动态化方向进化 42

2. 7.2向移动性增强的方向进化 42

2. 7. 3向增加自由度的方向进化 43

2. 7. 4系统功能的动态变化 44

2.8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45

2.9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46

本章小结 48

研讨与训练 49

3技术问题的定义与分析 50

3. 1 TRIZ问题的标准模型 50

3.2技术问题的描述 52

3.3技术问题中的矛盾 53

3.3.1技术矛盾 53

3.3.2物理矛盾 55

3.4矛盾矩阵 56

3. 4. 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57

3.4.2通用工程参数分类 62

3.4.3矛盾矩阵组成 63

3.5矛盾矩阵应用步骤 64

本章小结 69

研讨与训练 69

4技术间题的理想解 73

4.1理想化 73

4.1.1与理想化相关的4个概念 73

4.1.2理想化模型 78

4.1.3理想化的应用 78

4.2理想度 80

4. 2. 1含义 80

4. 2. 2提高系统理想度的方法 81

4.3理想化方法 83

4.4理想化设计 83

4.4. 1系统部分理想化设计模式 83

4. 4.2系统全部理想化设计模式 85

4.5最终理想解 86

4.5.1最终理想解的含义 86

4.5.2最终理想解的特点 86

4.5.3最终理想解的确定 87

本章小结 91

研讨与训练 91

5技术矛盾解决原理——四十个发明原理 94

5.1范例及40个发明原理列表 94

5.2发明原理1:分割(Segmentation) 96

5. 2. 1分割原理描述 96

5. 2. 2分割原理应用与分析 96

5.3发明原理2:抽取(Extraction, Sepration,Removal) 99

5. 3. 1抽取原理描述 99

5. 3. 2抽取原理应用与分析 99

5.4发明原理3:局部质量(Local Quality) 101

5.4. 1局部质量原理描述 101

5.4.2局部质量原理应用与分析 101

5.5发明原理4:增加不对称性原理(Asymmetry) 103

5. 5. 1增加不对称性原理描述 103

5. 5. 2增加不对称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103

5.6发明原理5:组合(Combining, Integration,Merg) 105

5. 6. 1组合原理描述 105

5. 6. 2组合原理应用与分析 105

5.7发明原理6: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Multi-functionality) 107

5.7.1多用性原理描述 107

5. 7. 2多用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107

5.8发明原理7:嵌套(Nesting) 108

5.8. 1嵌套原理描述 108

5.8.2嵌套原理应用与分析 109

5.9发明原理8:重量补偿 110

5. 9.1重量补偿原理描述 110

5. 9.2重量补偿原理应用与分析 110

5.10发明原理9:预先反作用(Preliminaryanti-action, Prior Counteraction) 112

5. 10.1预先反作用原理描述 112

5. 10.2预先反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112

5.11发明原理10:预先作用(Prior action) 114

5.11.1预先作用原理描述 114

5. 11. 2预先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114

5.12发明原理11:事先防范原理(Cushion inadvance, Compensate before) 115

5. 12. 1事先防范原理描述 115

5. 12. 2事先防范原理应用与分析 115

5.13发明原理12:等势原理(Equipotentiality) 117

5. 13. 1等势原理描述 117

5. 13. 2等势原理应用与分析 117

5.14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 Inversion, Theother way around) 119

5. 14. 1反向作用原理描述 119

5. 14. 2反向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120

5.15发明原理14:曲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Curvilinearity) 121

5. 15. 1曲面化原理描述 121

5. 15. 2曲面化原理应用与分析 121

5.16发明原理15:动态特性原理(Dynamicity,Optimization) 122

5. 16. 1动态特性原理描述 122

5. 16. 2动态特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123

5.17发明原理16: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Partial orexcessive action) 125

5. 17. 1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描述 125

5. 17. 2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125

5.18发明原理17:空间维数变化原理(Moving toa new dimension) 126

5.18.1空间维数变化原理描述 126

5. 18. 2空间维数变化原理应用与分析 126

5.19发明原理18:机械振动原理(Mechanicalvibration/ oscillation) 128

5. 19.1机械振动原理描述 128

5. 19.2机械振动原理应用与分析 128

5.20发明原理19:周期性作用原理(Periodicaction) 130

5. 20.1周期性作用原理描述 130

5. 20.2周期性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130

5.21发明原理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ontinuityof a useful action) 132

5. 21. 1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描述 132

5. 21. 2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132

5.22发明原理2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Rushing through) 133

5. 22. 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描述 133

5. 22. 2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应用与分析 133

5.23发明原理22:变害为利(Convert harm intobenefit) 134

5. 23. 1变害为利原理描述 134

5. 23. 2变害为利原理应用与分析 134

5.24发明原理23:反馈(Feedback) 136

5. 24. 1反馈原理描述 136

5.24.2反馈原理应用与分析 136

5.25发明原理24:借助中介物(Mediator,Intermediary) 138

5. 25. 1借助中介物原理描述 138

5. 25. 2借助中介物原理应用与分析 138

5.26发明原理25:自服务(Self-service,Self-orgnization) 139

5. 26. 1自服务原理描述 139

5. 26. 2自服务原理应用与分析 139

5.27发明原理26:复制(Copying) 140

5. 27. 1复制原理描述 140

5. 27. 2复制原理应用与分析 141

5.28发明原理27:廉价替代品(Cheap, Disposableobjects) 143

5. 28. 1廉价替代品原理描述 143

5. 28. 2廉价替代品原理应用与分析 143

5.29发明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Replacement ofa mechanical system with‘fields') 144

5. 29.1机械系统替代原理描述 144

5. 29.2机械系统替代原理应用与分析 145

5.30发明原理29:气压和液压结构(Pneumatics orHydraulics) 147

5. 30.1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描述 147

5. 30.2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应用与分析 147

5.31发明原理30:柔性壳体或薄膜(Flexiblemembranes or Thin film) 148

5. 31. 1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描述 148

5. 31. 2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应用与分析 149

5.32发明原理31:多孔材料原理(Use of porousmaterials) 150

5. 32. 1多孔材料原理描述 150

5. 32. 2多孔材料原理应用与分析 151

5.33发明原理32:颜色改变原理 153

5. 33. 1颜色改变原理描述 152

5. 33. 2颜色改变原理应用与分析 152

5.34发明原理33:均质性原理 157

5. 34. 1均质性原理描述 157

5.34.2均质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157

5.35发明原理34:抛弃或再生原理 160

5. 35. 1抛弃或再生原理描述 160

5. 35. 2抛弃或再生原理应用与分析 160

5.36发明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 163

5. 36. 1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描述 163

5. 36. 2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应用与分析 163

5.37发明原理36:相变原理 165

5. 37. 1相变原理描述 165

5.37.2相变原理应用与分析 165

5.38发明原理37:热膨胀原理 168

5. 38. 1热膨胀原理描述 168

5. 38. 2热膨胀原理应用与分析 169

5.39发明原理38:强氧化剂原理 171

5. 39.1强氧化剂原理描述 171

5. 39.2强氧化剂原理应用与分析 171

5.40发明原理39:惰性环境原理 173

5.40.1惰性环境原理描述 173

5.40.2惰性环境原理应用与分析 173

5.41发明原理40:复合材料原理 176

5. 41. 1复合材料原理描述 176

5.41. 2复合材料原理应用与分析 176

本章小结 179

研讨与训练 179

6物理矛盾解决原理——四大分离原理 181

6.1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 181

6. 1. 1什么是物理矛盾 181

6. 1. 2常见的物理矛盾 182

6. 1. 3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 182

6. 1. 4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的关系 183

6.2分离原理及其分类 184

6.2. 1空间分离原理 184

6. 2. 2时间分离原理 185

6. 2. 3条件分离原理 187

6. 2. 4整体与部分分离原理 189

6.3分离原理与创新原理的关系 189

6.4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方法 190

本章小结 194

研讨与训练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