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诗教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康晓城著
  • 出 版 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9575474023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1

绪论 1

壹、研究动机与目的 1

贰、研究方法与步骤 6

叁、名词释义与研究范围 6

第一章 诗教观念之渊源 11

第一节 诗之定义、起源与教育功能 13

一、诗之定义 15

(一)语源上之意义 17

(二)内涵上之意义 18

(三)形式上之意义 19

二、诗之起源及诗乐舞之关系 20

(一)诗之起源 20

(二)诗与乐舞之关系 25

三、中国诗之教育功能 27

第二节 先秦诗教之社会文化背景 30

一、西周至春秋政治社会与学术文化之演变 31

二、先秦之教育思想与孔门六艺课程 36

(一)先秦之教育思想 36

(二)孔门之六艺课程 39

第三节 先秦诸子之文学观念 41

一、春秋公卿大夫之「断章取义」 41

二、儒家之「尚文兼尚用」 43

三、墨家之「尚质而轻文」 45

四、道家之「尚自然」 46

五、法家之「尊法」 48

第二章 诗经之编订与其内容之教育意义 61

第一节 诗经之编订 61

一、诗经之来源 62

(一)献诗 63

(二)采诗 64

(三)删诗 67

二、诗经之组织 70

(一)国风 71

(二)雅 72

(三)颂 72

三、诗经之六义与四始 73

(一)诗之三种分类 76

(二)诗之三种作法 78

四、诗序与其诗教理论 82

(一)诗序之形成 82

(二)诗序之诗教理论 84

第二节 诗教之流传过程 87

一、三一家诗与毛诗之传授 87

二、历代诗教之流传 91

第三节 诗经内容之教育意义 95

一、固有思想 95

(一)天人合一思想 95

(二)中道思想 99

二、教育实施 103

(一)教育制度 104

(二)教育方法 107

(三)师资 116

(四)人才 118

三、启发性情 121

(一)人情:表现个人情感 121

(二)风土:描写田园情趣 127

(三)社会:反映社会情形 128

四、伦理道德 129

(一)关于家庭 130

(二)关于个人 133

(三)关于国家 136

五、博学多识 137

(一)鸟类 137

(二)兽类 138

(三)虫类 138

(四)鱼类 138

(五)草本植物 138

(六)木本植物 139

第三章 孔子之诗教思想 147

第一节 孔子诗教之思想基础 151

一、以「中道」为哲学基础 151

二、以「仁道」为思想本质 154

第二节 诗教之本旨 156

一、思无邪 157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64

第三节 诗之功能 172

一、兴观群怨 172

(一)可以兴 173

(二)可以观 177

(三)可以群 180

(四)可以怨 183

二、事父事君 185

(一)迩之事父 185

(二)远之事君 185

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7

四、达政专对 189

第四节 诗与礼乐之关系 192

第四章 孟子之诗教思想 203

第一节 孟子诗教之思想基础 205

一、以「性善说」为哲学基础 206

二、以「仁义」为思想本质 208

第二节 孟子与诗经之关系 212

第三节 读诗之法 216

一、以意逆志 217

二、知言养气与知人论世 221

第四节 引诗施教 225

一、性善说与仁义 226

二、明人伦 227

三、仁政与先王之法 229

第五章 荀子之诗教思想 237

第一节 荀子诗教之思想基础 239

一、以「性恶说」为哲学基础 240

二、以「礼义」为思想本质 243

第二节 荀子与诗经之关系 246

第三节 诗旨之纲 250

一、隆礼义而杀诗书 251

二、诗者中声之所止 255

三、诗言其志 258

第四节 引诗施教 260

一、劝学 261

二、论慎身 262

三、论礼仪之重要 264

四、论君子之德 266

五、论生无所息 268

结论 277

壹、综要 277

贰、对当前文学教育之启示 290

一、确认文学教育之终极目的 290

二、掌握文学教育之原理与方法 291

三、慎选文学教育之理想教材 293

四、提高文学教育之师资素质 294

参考书目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