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
第一章 对称的基本概念及其概念的延拓 3
第一节 对称的基本概念 3
1.1.1小引 3
1.1.2对称概念 3
第二节 对称概念的延拓 5
1.2.1反对称和色对称 5
1.2.2均变对称(斜对称) 6
1.2.3曲线对称 6
1.2.4拓扑对称 6
第三节 城市分布的对称概念 7
1.3.1小引 7
1.3.2克里斯塔勒模型 7
1.3.3实际地面上城镇的分布 8
1.3.4配位数的定义 8
1.3.5配位数定律 8
1.3.6配位数定律的数学证明 9
1.3.7二维行政区域的配位数 9
1.3.8法国和波兰省份的平均配位数 10
第四节 集镇沿水陆交通线上的平移对称和滑移对称 11
1.4.1驿道和驿站 11
1.4.2集镇沿公路平移对称 11
1.4.3城市沿铁路平移对称 11
第五节 城市沿大江大河的平移对称和滑移对称 12
1.5.1大江大河与城市的关系 12
1.5.2对称性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1.5.3亚马孙河干流上集镇的分布 13
第六节 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靶形城市分布模式 14
1.6.1莫斯科型的靶形城市分布 14
1.6.2靶形城市分布的分形结构 15
1.6.3华沙、马德里和乌法的靶形城市分布 17
1.6.4靶形城市分布的形成机制 19
第七节 大中城市的分布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20
1.7.1大中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0
1.7.2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地区和土耳其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6
第二章 地理学中的对称原理 30
第一节 引言 30
2.1.1纲举目张的论述方式 30
2.1.2不厌其烦的地名罗列 30
2.1.3等级和分形 30
第二节 地理学中的对称原理 31
2.2.1地质的对称决定自然地理的对称 31
2.2.2自然地理的对称性决定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31
2.2.3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和年平均气温会改变自然地理的对称性 31
2.2.4人们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会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31
2.2.5对称或色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种合理的格局 31
第三节 大陆地质地理的对称性 32
2.3.1地质构造单元 32
2.3.2地质作用对称性的缘由 32
2.3.3全球板块构造和大陆海洋的反对称 32
2.3.4澳洲大陆的对称和色对称 33
2.3.5南亚次大陆的轴对称和反对称 34
第四节 岛和岛屿的对称 35
2.4.1岛和岛弧 35
2.4.2日本岛弧的对称 36
2.4.3印度尼西亚岛弧的对称 37
2.4.4大安的列斯岛弧的对称 38
2.4.5新西兰的对称性 38
2.4.6马达加斯加和斯里兰卡的对称性 39
2.4.7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对称性 41
第五节 内海和湖泊的对称性 42
2.5.1封闭的内海和湖泊的对称性 42
2.5.2地中海的对称 42
2.5.3黑海和里海 43
2.5.4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 45
2.5.5美国和加拿大五大湖沿岸城市的对称分布 47
第六节 半岛的对称 48
2.6.1半岛 48
2.6.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48
2.6.3亚平宁半岛 49
2.6.4阿拉伯半岛 50
2.6.5伊比利亚半岛 51
2.6.6小亚细亚半岛 52
2.6.7朝鲜半岛 53
2.6.8马来半岛 54
2.6.9堪察加半岛 55
2.6.10佛罗里达半岛 56
2.6.11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57
第七节 海湾 58
2.7.1海湾的对称 58
2.7.2波的尼亚湾 58
2.7.3亚得里亚海 59
2.7.4加利福尼亚湾 59
2.7.5 波斯湾和阿曼湾 60
2.7.6红海和亚丁湾 61
2.7.7墨西哥湾 62
第八节 山脉 62
2.8.1山脉和造山带 62
2.8.2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与美国东西部城市的对称分布 63
2.8.3墨西哥的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 65
2.8.4哥伦比亚的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 66
2.8.5安第斯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 67
2.8.6乌拉尔山脉两侧城市的对称分布 70
2.8.7大高加索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 71
2.8.8伊朗的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 71
2.8.9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城市的对称分布 72
2.8.10不对称的山脉 73
第九节 平原上城市的对称分布 73
2.9.1平原 73
2.9.2密西西比平原 73
2.9.3南美潘帕斯平原 74
2.9.4东欧平原 75
2.9.5西西伯利亚平原 76
2.9.6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 77
2.9.7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78
2.9.8波河平原城市的对称分布 78
第十节 气候条件在决定经济地理对称性中的重要作用 79
2.10.1年平均降雨量 79
2.10.2 1月份和7月份的平均气温 80
第十一节 影响城市分布的政治经济因素 80
2.11.1迁都和省会搬迁 80
2.11.2资源的开发和基本建设 82
2.11.3基础设施建设 82
第三章 中国的地质构造、自然地理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84
第一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 84
3.1.1中国——拼合的大陆 84
3.1.2影响中国自然地理的三组构造线方向 84
第二节 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84
3.2.1中国地势的三个阶梯 84
3.2.2中国地势三个阶梯形成的地质背景 85
第三节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年平均降雨量 85
3.3.1中国的气候类型 85
3.3.2中国的年平均降雨量 86
3.3.3胡焕庸线 87
第四节 中国县乡级行政地域单位的分布 88
3.4.1县城网络与维诺多边形 88
3.4.2县域的配位数及其相对方差 89
3.4.3江苏省和河南省县城的分布规律 89
3.4.4乡和村的分布规律及城镇等级体系的分形结构 92
第五节 中国沿铁路、公路、河流和海岸城市的分布 93
3.5.1中国铁路干线上城市的分布 93
3.5.2“陇海路东段现象”分析 94
3.5.3沿公路国道上县城的分布 95
3.5.4公路干线与集镇发展的关系 96
3.5.5长江沿岸港口的分布 96
第六节 中国的大城市网络 97
3.6.1中国的特大城市网络 97
3.6.2中国大中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97
3.6.3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99
3.6.4城市靶形分布的自相似原理 102
第二篇 中国分论(一)——高对称性的省区 107
第四章 湖南省和江西省呈轴对称 107
第一节 地质和地理对称 107
4.1.1湖南省和江西省地质构造特征 107
4.1.2湖南省和江西省地形特征 107
4.1.3湖南省和江西省在自然地理上的轴对称性 108
4.1.4两省城市的轴对称分布 108
4.1.5湖南省和江西省发展程度差异性的沿革 109
第二节 城市的对称分布 110
4.2.1湖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10
4.2.2江西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11
4.2.3南昌的城市靶形分布 112
4.2.4长沙的城市靶形分布 113
第三节 京九铁路通车 114
4.3.1京九铁路通车和江西铁路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114
4.3.2赣州的机遇 115
4.3.3修建“六州大铁路” 116
4.3.4井冈山和吉安 117
4.3.5九江和景德镇 118
4.3.6抚州和瑞金 118
4.3.7赣西北的城市 119
第四节 怀化——发展中西部的一着重棋 120
4.4.1怀化在中心城市的理想位置上 120
4.4.2怀化地位的沿革 122
4.4.3重庆建直辖市给怀化带来新机遇 123
4.4.4建成重庆—怀化—桂林—梧州—肇庆—广州大铁路 123
4.4.5洛湛线建设后引起的思考 125
第五章 高度对称的省区 127
第一节 山西省 127
5.1.1山西省地质地理特征 127
5.1.2山西省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127
5.1.3山西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28
5.1.4山西和陕西两省沿黄河县城的对称分布 128
5.1.5山西和河北两省沿太行山县城的对称分布 129
5.1.6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130
5.1.7晋北的城市化问题 130
第二节 安徽省 131
5.2.1安徽省地质地理特征 131
5.2.2安徽省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131
5.2.3安徽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31
5.2.4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132
5.2.5沿皖江经济带 133
5.2.6阜阳——正在崛起的城市 134
5.2.7六安、池州和叶集 134
5.2.8安徽省的铁路建设 135
第三节 贵州省 136
5.3.1贵州省地质地理特征 136
5.3.2贵州省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137
5.3.3贵州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37
5.3.4以贵阳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138
5.3.5六盘水 139
5.3.6城市对称分布与城市化 139
5.3.7“城市格子”和贵州的公路建设 140
5.3.8贵州省的铁路建设 142
第四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143
5.4.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 143
5.4.2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44
5.4.3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趋势分析 144
第五节 黑龙江省 151
5.5.1黑龙江省地质地理特征 151
5.5.2黑龙江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51
5.5.3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152
5.5.4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展望 154
5.5.5松花江畔新兴的中等城市 154
5.5.6新兴的县级市明水 156
5.5.7嫩江上的城市讷河和嫩江 156
5.5.8兴建牡丹江—敦化—桦甸—辉南铁路 156
第六章 有两条斜对称轴的省区 158
第一节 浙江省和福建省 158
6.1.1浙江省和福建省地质特征 158
6.1.2浙江省和福建省地形特征 158
6.1.3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地理对称性 159
6.1.4浙江省和福建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60
6.1.5浙江省和福建省的铁路建设 161
6.1.6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城市化建设 162
6.1.7浙闽边界的城市“空白区” 163
第二节 江苏省 164
6.2.1江苏省地质地理特征 164
6.2.2江苏省的对称性 164
6.2.3江苏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65
6.2.4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166
6.2.5江苏省的交通建设 168
6.2.6江苏省的城市化问题 168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70
6.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 170
6.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的对称性和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71
6.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铁路建设和城市化问题 171
第三篇 中国分论(二)——对称性低的省市区 177
第七章 有一条对称轴的省市区(一) 177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 177
7.1.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 177
7.1.2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的轴对称分布和格子状分布 177
7.1.3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通辽 178
7.1.4内蒙古自治区离海最近的城市——赤峰 180
7.1.5距北京最近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 181
7.1.6关于兴建蒙疆大铁路的建议 182
7.1.7内蒙古自治区的“十口”城市 183
第二节 辽宁省 184
7.2.1辽宁省地质地理特征 184
7.2.2辽宁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84
7.2.3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185
7.2.4辽宁省的进一步城市化问题 186
第三节 吉林省 186
7.3.1吉林省地质地理特征 186
7.3.2吉林省的对称性和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187
7.3.3局部对称 188
7.3.4以长春为中心城市的靶形分布 189
7.3.5吉林省城市的合理规模 189
第八章 有一条对称轴的省市区(二) 192
第一节 河南省 192
8.1.1河南省地质地理特征 192
8.1.2河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和对称性 192
8.1.3河南省城市化的趋势 194
8.1.4西安—南京大铁路 196
8.1.5建立豫南经济带的必要性 197
8.1.6河南省大中城市分布对称性的破缺 199
第二节 湖北省 201
8.2.1湖北省地质地理特征 201
8.2.2湖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01
8.2.3湖北省的交通建设 201
8.2.4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02
8.2.5反对称和贫困的鄂西 203
8.2.6鄂州的战略定位问题 204
8.2.7不应忘却的荆州 207
8.2.8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构想 208
第三节 陕西省 208
8.3.1陕西省地质地理特征和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08
8.3.2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09
8.3.3陕西省的城市化前景 209
第四节 海南省和台湾省(本岛) 212
8.4.1海南省地质地理特征 212
8.4.2海南省的对称性 213
8.4.3海南省城市的对称分布 213
8.4.4海南省的交通建设 214
8.4.5海南省的城市化问题 216
8.4.6台湾省地质地理特征 217
8.4.7台湾省城市的对称分布 217
8.4.8海南省与台湾省城市分布特征的对比 217
第九章 有一条对称轴的省市区(三) 219
第一节 山东省 219
9.1.1山东省地质地理特征 219
9.1.2山东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19
9.1.3以济南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20
9.1.4山东省的城市化问题和东线南水北调 221
9.1.5山东省铁路建设和新城市的展望 222
第二节 广东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24
9.2.1广东省地质地理特征 224
9.2.2广东省城市分布的特征 224
9.2.3广东省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格子状分布 224
9.2.4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24
9.2.5广东省的城市化模式 226
9.2.6广东省的城市集群和交通建设 227
第三节 四川省和重庆市 228
9.3.1四川省和重庆市地质地理特征 228
9.3.2川渝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28
9.3.3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30
9.3.4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31
9.3.5四川省的城市化问题 231
9.3.6重庆市的城市化问题 233
9.3.7川渝的铁路建设 235
第四节 云南省 236
9.4.1云南省地质地理特征 236
9.4.2云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36
9.4.3以昆明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236
9.4.4云南省城市的对称性分布 236
第十章 局部对称的省市区 242
第一节 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242
10.1.1甘肃省地质地理特征 242
10.1.2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质地理特征 242
10.1.3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43
10.1.4甘肃省城市的对称性分布 243
10.1.5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的对称分布 244
10.1.6甘肃省的城市化问题 244
10.1.7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市化问题 246
第二节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247
10.2.1青海省地质地理特征 247
10.2.2青海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47
10.2.3青海省的城市化问题 247
10.2.4西藏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 249
10.2.5西藏自治区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50
10.2.6西藏自治区的城市化问题 250
第三节 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 251
10.3.1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地质地理特征 251
10.3.2京津冀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251
10.3.3河北省的城市化问题 253
10.3.4京津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254
结束语 257
参考文献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