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3
凡例 5
概述 7
大事记 12
第一章 建置 44
第一节 疆域演变 44
第二节 沿革 45
第三节 行政区划 46
第四节 县城、乡镇 60
第二章 自然地理 76
第一节 地质、地貌 76
第二节 山、谷、河、沼 79
第三节 水文、水质 87
第四节 土壤、植被 94
第五节 气候 99
第六节 自然灾害 112
第七节 自然资源 119
第二篇 经济 122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 122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122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24
第三节 互助合作化 124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126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7
第二章 农业经济结构 132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结构 132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 133
第三节 农业分配结构 137
第三章 土地 140
第一节 土地开垦 140
第二节 土地利用 141
第三节 土地管理 143
第四章 种植业 147
第一节 作物 147
第二节 耕作 165
第三节 生产机具 174
第五章 林业 178
第一节 林木种类 178
第二节 林业生产 180
第三节 森林保护 183
第六章 水利 186
第一节 防洪工程 186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89
第三节 引水工程 192
第四节 提水工程 200
第五节 水电工程 204
第七章 畜牧 206
第一节 畜禽种类 206
第二节 畜禽饲养 208
第三节 疫病防治 211
第八章 副业 214
第一节 狩猎 214
第二节 采集 215
第三节 编织 216
第四节 养殖 217
第五节 加工 219
第六节 劳务运输 220
第九章 工业 222
第一节 纺织工业 222
第二节 皮革工业 224
第三节 缝纫工业 225
第四节 机械工业 226
第五节 电子工业 227
第六节 木材工业 228
第七节 建材工业 232
第八节 电力工业 234
第九节 食品工业 240
第十节 制药工业 243
第十一节 造纸、印刷工业 243
第十二节 企业管理 245
第十章 交通 258
第一节 公路 258
第二节 水路 263
第三节 桥梁 264
第四节 交通工具 268
第五节 客货运输 270
第六节 交通管理 271
第七节 公路养护 272
第十一章 邮电 27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73
第二节 邮运投递 275
第三节 邮政业务 276
第四节 电话 277
第五节 电报 279
第六节 电信业务 280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28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4
第二节 县城建设 286
第三节 村镇建设 291
第四节 环境保护 291
第五节 建筑行业 292
第六节 建设用地管理 293
第十三章 商业 297
第一节 经营体制 297
第二节 商品购销 303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318
第四节 贸易 321
第五节 商业管理 329
第十四章 粮食 332
第一节 购销 332
第二节 储运 340
第十五章 税务 343
第一节 税制 343
第二节 税种 345
第三节 税务管理 355
第四节 税收减免 357
第十六章 财政 361
第一节 财政管理 361
第二节 财政收支 364
第三节 财政监督 372
第十七章 金融 373
第一节 机构 373
第二节 货币 376
第三节 信贷 380
第四节 存款 382
第五节 债券 383
第六节 保险 384
第十八章 工商管理 38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5
第二节 集市管理 385
第三节 私营个体工商业管理 386
第四节 企业登记 386
第五节 商品注册 387
第六节 经济合同鉴证 389
第七节 广告管理 389
第十九章 物价 3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0
第二节 市场物价 390
第三节 物价管理 395
第三篇 政治 39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延寿县地方组织 398
第一节 解放前领导组织 398
第二节 解放后领导组织 399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 404
第四节 党的代表大会 406
第五节 党员 407
第六节 党员教育 408
第七节 纪律检查 409
第八节 统战工作 411
第二章 社会团体 412
第一节 职工团体 412
第二节 农民团体 413
第三节 妇女团体 417
第四节 青年团体 420
第五节 工商团体 425
第六节 科学技术团体 426
第三章 其它党团体组织 428
第一节 延寿县国民党专员办事处 428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延寿县支部 429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431
第四章 权力机构 432
第一节 参议会 432
第二节 选举 432
第三节 延寿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35
第四节 延寿县人民代表大会 437
第五节 延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41
第五章 行政机构 444
第一节 清朝时期行政机构 444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447
第三节 伪满时期行政机构 449
第四节 延寿县人民政府 450
第五节 施政制度 455
第六章 政治协商会议 466
第一节 政协延寿县委员会 466
第二节 政协延寿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467
第七章 政法 469
第一节 公安 469
第二节 审判 477
第三节 检察 481
第四节 司法行政 483
第八章 军事 485
第一节 兵役制度 485
第二节 地方武装 486
第三节 民兵 489
第四节 驻军 492
第五节 战事 495
附 沙俄、日伪罪行 506
第四篇 文化 509
第一章 教育 509
第一节 教育行政 509
第二节 私塾教育 517
第三节 幼儿教育 521
第四节 小学教育 522
第五节 中学教育 530
第六节 少数民族教育 538
第七节 专业教育 540
第八节 业余教育 542
第九节 教师队伍 545
第二章 科技 549
第一节 科技机构 54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50
第三节 科普活动 550
第四节 科技情报 552
第五节 科技成果 553
第六节 气象测报 560
第七节 地震测报 561
第八节 标准计量 561
第三章 卫生 562
第一节 机构 562
第二节 医疗队伍 567
第三节 医疗制度 570
第四节 医药 572
第五节 医术 573
第六节 预防 574
第四章 文艺 577
第一节 文化设施 577
第二节 文艺创作 584
第三节 地方戏剧 586
第四节 文艺活动 587
第五节 民间艺术 590
第五章 文物胜迹 592
第一节 文物保护 592
第二节 文物 593
第三节 古遗址 599
第四节 名胜 600
第六章 体育 604
第一节 体育设施 604
第二节 学校体育 605
第三节 业余体校 606
第四节 民族体育 606
第五节 群众体育 607
第六节 体育竞赛 608
第七章 新闻广播电视 616
第一节 报纸 616
第二节 新闻 616
第三节 广播 617
第四节 电视 620
第八章 档案管理 620
第五篇 社会 623
第一章 人口 623
第一节 人口增减 623
第二节 人口密度 625
第三节 人口构成 626
第四节 人口控制 632
第二章 民政 635
第一节 社会救济 635
第二节 社会福利 641
第三节 优抚安置 642
第四节 婚姻登记 645
第五节 殡葬管理 646
第六节 支援前线 648
第七节 来信来访 650
第三章 人事 652
第一节 干部 652
第二节 工人 659
第三节 工资 663
第四节 福利 668
第四章 侨务 671
第一节 侨务管理 671
第二节 外侨 671
第三节 归侨 侨眷及港台同胞眷属 673
第四节 外事活动 673
第五章 宗教 675
第一节 佛教 675
第二节 道教 676
第三节 基督教 676
第四节 天主教 677
第五节 伊斯兰教 677
第六章 风俗 677
第一节 日常生活 677
第二节 婚丧喜庆 680
附一 挖参 683
附二 逛庙 684
第三节 时令节日 685
第四节 社会风尚 688
第七章 人民生活 693
第一节 解放前人民生活 693
第二节 解放后人民生活 694
第八章 重大事故 699
第一节 交通事故 699
第二节 火灾事故 699
第三节 触电事故 700
第四节 中毒事故 700
第五节 医疗事故 700
第六节 爆炸事故 701
第七节 生产事故 701
第九章 方言 俗语 701
第一节 方言 701
第二节 谚语 705
第三节 歇后语 713
民间传说 718
新城水库的传说 718
金凤山和金坑山 719
黄泥河的传说 720
莲花泡的故事 721
为啥在福山屯建县城 722
第六篇 人物 723
第一章 人物传略 723
第二章 人物表 732
第一节 烈士名录 732
第二节 英雄模范名录 746
第三节 当代在外地任职人员表 749
附录 750
《延寿县志》编修始末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