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体育的本质 1
第一节 体育一词的由来 2
(壹)中国 3
(贰)欧洲 6
(叁)美国 9
第二节 教育的意义 13
(壹)教育的广狭二义 14
(贰)教育意义的不同主张 16
(叁)综合说明 18
第三节 体育的意义 19
(壹)生活的一环 20
(贰)教育的一环 21
第四节 结论 26
第二章 体育的内容 33
第一节 大肌肉活动 34
(壹)何谓大肌肉 34
(贰)大肌肉的任务 35
(叁)大肌肉活动所发生的影响 38
第二节 种族活动 39
(壹)种族活动的分析 40
(贰)体育与种族活动 43
第三节 表达活动 45
(壹)从运动中表达自我 46
(贰)体育活动是表达自我的理意环境 47
(叁)运动所表达的重点 48
第四节 团体活动 49
(壹)迫使人类群居的力重 50
(贰)团体活动的教育价值 51
(叁)体育与团体活动 53
第五节 比赛活动 55
(壹)比赛活动的弊端 55
(贰)比赛的效果 57
(叁)理想的比赛活动应有的性质 58
第六节 业余活动 60
(壹)何谓业余精神或业余主义 60
(贰)业余运动与职业运动的区别 62
(叁)奥林匹克哲学——业余精神 64
第七节 结论 65
第三章 体育的目的 69
第一节 似是而非的观念 71
(壹)健康论 72
(贰)卫生论 73
(叁)缺陷矫正论 73
(肆)健力活动论 74
(伍)协调论 75
(陆)公民训练论 76
第二节 目的和需要的关系 76
(壹)个人需要的判断 77
(贰)生理和解剖的需要 77
(叁)心理的需要 78
(肆)社会的需要 78
(伍)中国人的特殊需要 79
第三节 目的和政治思想的关系 80
(壹)三十年前中国体育的目的 81
(贰)极权国家体育的目的 82
(叁)民主国家体育的目的 83
(肆)我们向那里走 85
第四节 体育学者的意见 85
(壹)密勒和亚当斯两氏的报告 86
(贰)布隆纳和哈格曼两氏的意见 87
(叁)克拉克 88
(肆)欧尔文 88
(伍)纳许 89
(陆)奥拔托夫 90
第五节 目标的分析 91
(壹)身体的发展 91
(贰)运动能力的发展 93
(叁)心智的发展 94
(肆)人类关系的发展 95
第六节 结论 97
第四章 从进化观点论人体姿势 102
第一节 直立姿势的利弊得失 103
(壹)站起来的经过 103
(贰)直立姿势的优越性 105
(叁)直立姿势给予人体的困扰 106
第二节 专业人员对于姿势卫生应有的认识 109
(壹)姿势的全面性 109
(贰)个别差异 113
(叁)姿势缺陷多由不良作用所造成 115
(肆)姿势与心理卫生 117
第三节 体育对于姿势教育的供献 118
(壹)发展健康的脊柱 118
(贰)发展姿势肌肉 122
第四节 结论 125
第五章 体型、人种、性别 129
第一节 体型 130
(壹)体型的分类 130
(贰)女子的体型 134
(叁)体型和运动成绩 135
(肆)对于体型问题应有的认识 137
第二节 人种 140
(壹)主要人种及其体质特征 141
(贰)人种与运动成绩 145
(叁)因素分析 146
(肆)体育的体质人类学基础 148
第三节 性别 149
(壹)解剖区别 150
(贰)生理的区别 155
(叁)社会地位的区别 157
(肆)有关女子体育的几项重要原则 158
第四节 结论 160
第六章 生长和发展 164
第一节 身体的发展 165
(壹)有关身体发展的基本认识 165
(贰)运动能力的发展 174
第二节 情绪的发展 179
(壹)情绪的需要 180
(贰)情绪反感和感受 185
第三节 社会行为的发展 190
(壹)社会行为的需要 191
(贰)有关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认识 193
(叁)社会行为的发展 201
第四节 结论 204
第七章 年龄与体育 210
第一节 年龄的种类和分期 211
(壹)年龄的种类 211
(贰)儿童期的划分 215
第二节 各年龄儿童的生长情形、特征和需要 221
(壹)接近五岁儿童 221
(贰)五、六、七岁儿童 224
(叁)八、九、十岁儿童 227
(肆)十一、十二、十三岁 231
(伍)十四、十五、十六岁 235
第三节 体育活动须配合年龄 237
(壹)幼儿期一至三岁 238
(贰)学龄前期四至五岁 239
(叁)小学前期六至八岁 240
(肆)小学后期九至十一或十二岁 242
(伍)初中期十二至十五岁 243
(陆)高中期十六岁至十八岁 246
第四节 结论 246
第八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效果 249
第一节 对于循环系统的影响 250
(壹)心脏 250
(贰)心输出量 255
(叁)心跳频率 256
(肆)血液及其他 257
第二节 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 259
(壹)呼吸三部曲 259
(贰)训练的效果 263
(叁)肺活量和深呼吸运动 265
第三节 对于肌肉系统的影响 267
(壹)骨骼的构造和功能 267
(贰)肌肉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器官 270
(叁)训练的效果 275
第四节 对于其他器官系统的影响 278
(壹)神经系统 278
(贰)消化系统 280
(叁)运动时肾脏功能的变化 280
(肆)体温的调节 281
(伍)交叉教育 282
第五节 结论 282
第九章 体育的心理学基础 287
第一节 身心一元 287
(壹)生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88
(贰)身心一元与体育 292
(叁)完人的特征 294
第二节 运动技巧的学习 296
(壹)有关学习的三种主要学说 297
(贰)运动的学习 298
(叁)学习的进步 301
(肆)如何提高学习兴趣 305
第三节 促进学习的要素和条件 309
(壹)学生应明了学习的目的 309
(贰)练习时间的分配和长度须细心研究 309
(叁)体育教员应熟悉学生的学习曲线 310
(肆)技巧的学习以全部法比较有效 310
(伍)从实行中学习 310
(陆)优良的领导有助于学习 311
(柒)学习者应明了自身的进步 311
(捌)教材应配合学生的成熟水平 311
(玖)个别差异 312
(拾)学生具有学习动机时学习效率最高 312
(拾壹)学习情景使人满足时进步最快 313
(拾贰)个人想学的事物学习最为有效 313
(拾叁)学生如能自行诊断学习情景即大有改造 313
(拾肆)学习情景必须具备适宜的条件 314
(拾伍)视听教学设备可以加强学习情景 314
(拾陆)技巧保持时间的久暂视功夫深浅而定 314
(拾柒)错误应在学习初期加以消除 314
(拾捌)学生应渐求独立 314
第四节 心理学的其他供献 315
(壹)附带学习 315
(贰)形式训练 315
(叁)训练的迁移 316
(肆)本能 317
(伍)个别差异 318
第五节 结论 320
第十章 体育的社会学基础 325
第一节 人性和人格 326
(壹)人性和本性的区别 326
(贰)人性和团体生活 329
(叁)人格与体育 331
第二节 休闲活动 333
(壹)定义和特质 333
(贰)空闲时间的增加 334
(叁)休闲活动成为现代生活的中心 336
(肆)休闲活动的种类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