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上篇 萌发初探期 15
第一章 顾炎武与古无轻脣说 17
第一节 顾亭林知古无轻脣音 17
第二节 脣音轻重互通之例说 18
第三节 附论毛奇龄倡言声韵兼治 20
第二章 徐用锡之舌上古读舌头说 23
第一节 徐用锡其人其事 23
第二节 徐用锡之舌音创说 25
第三节 徐用锡创说之探源 26
第四节 徐用锡爲字母归并派之滥觞 31
第三章 江永之字母观与古声混转说 33
第一节 江永保守之字母观 33
第二节 《音学辨微》之古声例说 36
第三节 《古韵标准》之古声例説 38
第四节 字母辨等与古音十九纽 41
第五节 江永古声混转说 43
中篇 立论创说期 47
第四章 戴震之二十位与古声流转模式 49
第一节 《转语》与《声类表》 49
第二节 《转语》古声二十位说 52
第三节 戴震之古声流转模式 59
第四节 附论洪榜《四声韵和表》二十位 64
第五章 钱大昕之立论与雅音归倂模式 69
第一节 古无轻脣音及其论证 70
第二节 知彻澄古读端透定之说 83
第三节 古人舌音后代多变齿音说 89
第四节 古音晓匣影喻不甚区别说 91
第五节 钱大昕双声观与正音观 93
第六节 钱大昕古声归并模式及其影响 97
第六章 钱坫《诗音表》之古声和谐说 101
第一节 钱坫与《诗音表》 101
第二节 《诗》双声二十一位说 102
第三节 出送收三声与本类通声和谐说 108
第四节 喉音通声和谐说与影喻同声説 112
第五节 来首声与来归声之说 114
第七章 段玉裁之双声说与谐声必同部说 119
第一节 段玉裁双声注说之方式与依据 119
第二节 段玉裁双声注说之分类 124
第三节 段玉裁双声说之性质 130
第四节 谐声必同部説及其对古声研究之影响 135
第五节 附论任兆麟古声二十六位说 137
第八章 李元之古声互通说 141
第一节 李元与《音切谱》 141
第二节 泥孃日三母互通説 147
第三节 端透定与知彻澄互通说 150
第四节 正齿分别与舌音、齿头互通说 153
第五节 明微互通説和邦滂并与非敷奉互通说 164
第六节 见溪郡与影晓匣喻互通説 169
第七节 喻影互通説、喻匣互通説和喻邪互通説 172
第八节 李元古声学说之特色 176
第九章 夏燮之古声合用说 181
第一节 夏燮与《述均》 181
第二节 古声四大限与牙喉合用证 183
第三节 重脣、轻脣合用证 188
第四节 舌头、舌上、半舌合用证 192
第五节 正齿二分论 197
第六节 夏燮古声合用说及其方法论 210
下篇 系统集成期 215
第十章 邹汉勋之古声二十纽系统说 217
第一节 邹汉勋与《五均论》 217
第二节 三百篇古声二十纽 221
第三节 古声十四论评说 230
第四节 邹汉勋古声研究之特点 235
第五节 附论陈澧之正齿二分及古声散论 240
第十一章 章炳麟古声二十一纽与古双声说 251
第一节 古声三类五音二十一纽说 251
第二节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254
第三节 章炳麟古双声说即古声流转说 259
第十二章 黄侃古音十九纽与古音硏究系统论 269
第一节 黄侃古声纽说之形成与传播 269
第二节 古音十九纽及其来由 277
第三节 黄侃喻、爲古音说沿革 288
第四节 黄侃之古音观及其方法论 296
第五节 附论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305
第六节 附论钱玄同古音十四纽 316
余论 329
第十三章 淸代古声纽硏究的成就及其影响 331
第一节 清代上古声纽研究的总体评价 332
第二节 高本汉谐声原则与清儒古声研究结论 345
第三节 上古声纽研究在现当代之继续 347
第四节 古音十九纽之再发现 361
第十四章 汉语音韵硏究之历史性沈思 373
第一节 华夏汉语之混成发生与推移演变 373
第二节 雅正音系之形成及其嬗变 379
第三节 汉人之语音自然感知与汉语音韵研究突进之契机 383
第四节 中国古音学与西方历史比较语百学之异同 391
第五节 古音研究之模糊性与诸家结论之或然性 395
主要参考书目 401
本书作者语言学论著索引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