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编 传统中国的国家和行政:特质和理念 15
第一章 传统中国的国家特质和理念 15
第一节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色 15
第二节 传统中国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 25
第三节 古代中国典型的国家理念 37
第二章 传统中国行政的特质与理念 52
第一节“作君”“作臣”关系与行政 53
第二节“作亲”“作子”关系与行政 54
第三节“作师”“作徒”关系与行政 56
第四节“三作”的家长制本质及其肇因 59
第三章 礼乐政治与中国传统行政 6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礼”与“乐” 61
第二节礼、乐、政、刑四者关系 67
第三节 传统中国行政中的礼乐 71
第二编 传统中国的行政主体法制 77
第四章 君主制度与最高出政制度 77
第一节 君权的产生及君权转移制度 77
第二节 君主权力及其礼法限制 89
第三节 君主权力的行使方式:最高出政制度 97
第四节 君主命令之形式和实质分类 101
第五节 其他与君权相关的制度 104
第五章 中央辅政决策机构及相关制度 108
第一节 附属于君权(佐君为治)的辅政体系 108
第二节 从贵族辅政到内阁辅政的发展线索 113
第三节 辅政机构“佐君出政”的辅政决策模式 124
第四节 辅政机构之间的制衡、监督 129
第六章 中央政务执行机构、派出机构及行政制度 133
第一节 附属于君权的中央政务执行机构及其与中央辅政机构的关系 133
第二节 中国历代中央政务执行机构体系及其变迁 135
第三节 中央政务执行机构的权力及其行使方式 148
第四节 中央行政派出机构、其权力及与地方的关系 156
第七章 地方政务机构的基本构成及行政制度 165
第一节 附属于中央的地方政务机构 166
第二节 地方政务机构的体制变迁 169
第三节 地方行政派出机构及其权力 176
第四节 地方政务机构变迁的规律 181
第五节 地方政务机构的权力及其行使方式 189
第八章 军事行政机构及相关行政制度 200
第一节 附属于君主的军事行政机构及其性质 201
第二节 中国历代军事行政机构的变迁 205
第三节 中国历代兵制与军事指挥体制 210
第四节 军事机构与其他行政机构的关系 219
第九章 乡里组织的行政职能及其与官府的关系 225
第一节 西周“国”、“野”二元结构下的基层行政组织 226
第二节 春秋时期基层行政组织的变化 231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基层组织 236
第四节 秦汉基层行政组织 237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乡村基层行政组织 245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基层行政组织 256
第七节 宋朝乡村基层行政组织 259
第八节 金、元乡村基层行政组织 263
第九节 明朝基层行政组织 267
第十节 清朝乡村基层行政组织 274
第十章 监察机构及其相关督政制度 281
第一节 言谏机构及对君主的谏议制度 282
第二节 中央御史机构及相关监察制度 294
第三节 地方监察机构及相关监察制度 303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相关监察法规 308
第五节 监察机构的权力及其运作方式 314
第十一章 国家公职人员构成体系及其管理制度 329
第一节 国家官吏及辅佐人员的基本构成 329
第二节 官吏选任制度 336
第三节 官吏品级制度 353
第四节 官吏休假和致仕制度 356
第五节 官吏俸禄制度 363
第六节 官吏考课与奖惩制度 366
第十二章 财政组织体系及财政决策与审核制度 372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财政组织体系 372
第二节 传统中国财政岁入制度 376
第三节 传统中国的财政支出制度 387
第四节 传统中国财政审计制度 393
第十三章 国家公文与公事程限制度 397
第一节 传统中国公文管理概说 398
第二节 传统中国基本公文管理和公事程限制度 416
第三编 传统中国的行政行为法制 447
第十四章 授田限田:传统中国的土地行政制度 447
第一节“井田制”与夏商周授田制度 448
第二节 秦汉魏晋之授田、垦田与限田 450
第三节 南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 454
第四节宋、元、明、清的官田屯垦、佃售与限田 457
第十五章 劝课农桑:传统中国的农业行政制度 461
第一节 帝王“亲耕籍田”制度 461
第二节 官吏农师督教耕织之制度惯例 464
第三节 奖助垦殖之制度及惯例 469
第四节 惩游惰贱商贾、奖赏农夫之制度、惯例 471
第五节 扶贫与农贷制度 473
第六节 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475
第十六章 备荒赈灾:传统中国救灾减灾行政制度 478
第一节 官仓储备与放赈制度 478
第二节 常平仓及平粜赈济制度 483
第三节 义仓/社仓及相关赈济制度 488
第四节 其他赈灾制度及实践 493
第十七章 稽粮征赋:传统中国的农税行政制度 501
第一节 历代土地税征收制度及惯例 501
第二节 历代人头税、户税、杂税征收制度 511
第三节 历代赋税减免制度和惯例 515
第四节 历代税收管理体制及相关罚则 518
第十八章 征徭兴役:传统中国的徭役行政制度 522
第一节 徭役的制定及役龄役期 522
第二节 力役减免制度 527
第三节 力役的征用、替代、廪给及相关制度 531
第四节 力役的使用场合及相关制度 536
第五节 与役法有关的禁令和刑罚 542
第十九章 征商管工:传统中国的工商行政制度 545
第一节 官府工场作坊与匠役制度 545
第二节 行会与工商业者管理 552
第三节 商业和市场管理制度 555
第四节 工商税征收制度 565
第五节盐、铁、酒、茶禁榷与税收制度 572
第二十章 蕃民编户:传统中国的人口户籍行政制度 580
第一节 中国历代鼓励人口增长之制度与实践 580
第二节 中国历代户籍编制与管理制度 583
第三节 历代乡里什伍保甲组织及治安制度 591
第二十一章 制民防奸:传统中国的基层治安行政制度 599
第一节 历代举告、缉捕奸贼之制度或惯例 600
第二节 历代法律宣传普及惩儆百姓之制度 605
第三节 历代社区治安与防奸制度 612
第二十二章 僧道管理:传统中国的宗教行政制度 616
第一节 历代王朝的宗教管理体制 616
第二节 寺观、僧道限额及资格的国家控制 620
第三节 督责僧道敬君敬父之相关制度与实践 629
第四节 对僧道乱戒、妖术、危害治安的监控 631
第五节 对奢侈、乖戾之礼佛行为的国家控制 634
第六节 关于僧道营财限制及赋役问题 636
第七节 关于僧道犯罪及其审判权问题 639
第二十三章 蕃政归化:传统中国的边疆民族行政制度 643
第一节 中央政权对边疆和蛮夷部族的管治模式 643
第二节 对边疆和蛮夷部族的抚教、同化和归化制度 649
第三节 对边疆和蛮夷部族人民的赋役政策 652
第四节 关于边疆和蛮夷部族案件管辖与法律适用问题 655
第二十四章 军征武备:传统中国的军事行政制度 660
第一节 军赋征收及军需置备制度 660
第二节 兵士征集及军伍构成之制度 664
第三节 奖恤勇烈、惩罚怯民之有关制度 670
第二十五章 兴学养士:传统中国的教育行政制度 675
第一节 先秦的教育行政制度 675
第二节 汉代教育行政制度 67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行政制度 678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制度 681
第五节 宋元教育制度 684
第六节 明清教育制度 685
第二十六章 察举科举:传统中国的举选行政制度 688
第一节 先秦的乡举里选制度 688
第二节 两汉时代的察举征辟制度 689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697
第四节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700
第二十七章 教民正俗:传统中国的教化行政制度 707
第一节 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法制和惯例 707
第二节“乡饮酒之礼”和“乡约制度” 715
第三节 其他道德教化制度或惯例 719
第四节 伦理的法律强化及其借鉴意义 723
第二十八章 惠弱济贫:传统中国的福利行政制度 727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福利制度 727
第二节 汉代的福利行政 729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福利制度 730
第四节 唐代的福利制度 731
第五节 宋代的福利制度 732
第六节 元代的福利救济制度 734
第七节 明清的福利救济制度 735
第八节 中国传统福利救济制度的特征和精神 736
第四编 传统中国的行政救济法制 741
第二十九章 传统中国政府给人民提供的权益救济途径 741
第一节 按照国家行政层级逐级申控的救济途径 742
第二节 通过巡回监察机构接受申控的救济途径 744
第三节“告御状”与通过君王直接干预的救济途径 746
第四节 越诉特许与人民权益救济 754
第三十章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的主要方式或手段 760
第一节 个人权益救济方式或手段 760
第二节 集体权益救济方式或手段 766
第三节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方式的主要特征 775
第三十一章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与国家廉政监督目标 783
第一节 监察机关接受人民对官吏的控告以行廉政监督 784
第二节 监察机关复审普通民刑案件与廉政监督 790
第三节 古代中国借助人民申控进行廉政监督的主要特征 797
本卷后记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