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 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和价值 1
0.1.1 研究现状述评 1
0.1.2 研究对象界定及研究方法简述 5
0.1.3 选题意义和价值 8
0.2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10
0.2.1 主要内容 10
0.2.2 主要观点 11
第1章 隋前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6
1.1 庾信与“诗文新变” 16
1.1.1 作为“读者”的庾信 17
1.1.2 作为创作“主体”的庾信 25
1.1.3 读者与庾信诗赋接受 34
1.2 作为“文化使者”的庾信 38
1.2.1 “外交使者”庾信与南北文化传播 39
1.2.2 庾信与北周文化建设 46
1.2.3 “南风北渐”与庾信诗赋接受 50
第2章 唐代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65
2.1 初唐史家和“四杰”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65
2.1.1 初唐史家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批评 65
2.1.2 批评与创作分离:“初唐四杰”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69
2.2 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78
2.2.1 李白接受庾信诗赋的文化语境 79
2.2.2 李白对庾信诗艺的承传接受 85
2.2.3 斟酌《雅》《颂》——“诗言志”视界中李白与庾信的重合与变异 91
2.2.4 诗宗《风》《骚》——“诗缘情”视界中李白与庾信的重合与变异 95
2.2.5 从“清新”到“清真”——李白对庾信诗歌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98
2.3 杜甫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05
2.3.1 “哀伤同庾信”——“生命体验”视阈下杜甫与庾信的契合 105
2.3.2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对庾信诗风的阐释与推重 113
2.3.3 杜甫对庾信诗法的发掘、运用与化成 119
2.4 李商隐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32
2.4.1 李商隐“感伤化”写作对庾信“悲美”精神的接受 133
2.4.2 李商隐对庾信诗赋写作技艺的接受 144
第3章 宋金元时期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56
3.1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庾信诗赋接受 156
3.1.1 “西昆”诗家对庾信艺术技巧的承传与“复古派”对“徐庾体”的贬抑 157
3.1.2 “西昆后学”对庾信哀愁精神的发现与“诗文革新”者对庾信的再认识 161
3.1.3 王安石、苏轼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68
3.2 黄庭坚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74
3.2.1 黄庭坚对庾信“哀愁”精神的标举、阐扬 174
3.2.2 黄庭坚对庾信“性灵”说的内在承传和运用 178
3.2.3 黄庭坚对庾信“句法”诗艺的论析与实践 180
3.3 宋代诗话论庾信及其诗赋 187
3.3.1 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 187
3.3.2 考索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 190
3.3.3 “论诗及辞”备引庾信轶事 196
3.4 “使金士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99
3.4.1 “使金士人”与庾信“身心体验”之比较 199
3.4.2 声哀江南——庾信诗赋的“异代绝响” 204
3.4.3 庾信诗赋在宋金元文化建构中的价值 209
第4章 明代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219
4.1 庾信诗集与全集的整理与刊刻 219
4.1.1 明代庾信诗集的整理与刊刻 219
4.1.2 明代《庾信集》的整理与刊刻 237
4.2 杨慎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254
4.2.1 “缘情绮靡”——从比较视野看杨慎对“庾信体”创作接受 256
4.2.2 “推源辨体”与杨慎对“徐庾体”的认识和评骘 263
4.2.3 “清新”与“老成”——杨慎对庾信诗文风格的再阐释 267
4.2.4 知识考古:杨慎对庾信诗文的引证及误释 273
4.3 屠隆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285
4.3.1 屠隆“性灵论”思想之生成及其对庾信思想的接受 286
4.3.2 屠隆评点庾信诗文之表现 294
4.3.3 屠隆对庾信诗学生成渊源的梳理及后代诗家接受庾信的把握 305
4.3.4 屠隆联系前后作家,探析“文本间”的关联,比较作家写作技艺的高下 311
第5章 清代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319
5.1 清代对《庾信集》的笺注 319
5.1.1 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对庾信集的整理与笺注 319
5.1.2 倪璠《庾子山集注》对庾信集的整理与笺注 325
5.1.3 近代以李详、高步瀛为代表对庾信《哀江南赋》的笺注 332
5.2 诗学视野中清人对庾信诗歌的批评接受 337
5.2.1 对庾信诗歌本体的评骘及其诗法技艺的发掘和体认 338
5.2.2 梳理唐代诗人对庾信的接受及把握庾信对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意义 344
5.2.3 对庾信在诗歌发展演变史上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350
5.3 骈文视野中的庾信赋文接受 352
5.3.1 创作方面:对庾信骈文思想主题、写作技法的承传 353
5.3.2 批评方面:对庾信赋文特性、价值的体认和论析 356
5.4 王夫之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 361
5.4.1 “诗道性情”论:以“真性情”、“真风雅”、“有心有血”等称颂庾信 362
5.4.2 “诗艺表现”论:从文辞、韵律、使事、结体等诸多方面评骘庾信诗文 367
5.5 吴梅村等贰臣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 371
5.5.1 吴梅村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 371
5.5.2 清代其他贰臣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 380
第6章 思乡文化与庾信诗赋接受 389
6.1 庾信及其诗赋的“乡关之思” 389
6.1.1 所指“缺席”的“故国”之思 390
6.1.2 “把根留住”——对士族生活的怀念 397
6.1.3 乡关之诗——审美世界中的自我救赎与生命安顿 400
6.2 庾信“乡关之思”的后世接受——以《哀江南赋》为中心 405
6.2.1 庾信《哀江南赋》接受的历史进程 405
6.2.2 庾信《哀江南赋》接受的维面展开 414
第7章 隐逸文化与庾信诗赋接受 425
7.1 庾信的“朝隐观”及其“隐逸诗赋” 425
7.1.1 “讵能从小隐,终然游太初”——庾信的“朝隐观” 426
7.1.2 对庾信“隐逸诗赋”的定量、定性和定位分析 433
7.2 庾信隐逸诗赋的后世接受——以《小园赋》为中心 444
7.2.1 快乐与哀愁——“小园”咏叹调中的二重“心声” 445
7.2.2 援用其语词、意象、句式,书写“隐逸”新诗 451
7.2.3 寻找、共筑“精神家园”——后世诗人与庾信的“跨时空”对话 455
第8章 “人格批评”与庾信及其诗赋接受 461
8.1 庾信的“君臣观”与“夷夏观” 461
8.1.1 “《春秋》学”与庾信“君臣观”、“夷夏观”的渊源 462
8.1.2 “从道不从君”——庾信复杂变易的“君臣观” 463
8.1.3 “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庾信冲淡通达的“夷夏观” 468
8.2 “人格批评”:后世对庾信及其诗赋的审视和接受 474
8.2.1 从“君臣观”方面对庾信所作的批评审视 475
8.2.2 以“夷夏之辨”为中心的庾信批评 479
第9章 余论:走向“交往对话”的庾信接受与研究 483
9.1 文学复变与庾信诗赋接受 483
9.2 知识谱系、文化传承与庾信诗赋接受 487
9.3 艺术范式、精神源泉与庾信诗赋接受 489
9.4 “交往对话”与庾信研究的当代意义 490
附录 493
一、《庾信集》佚文补考 493
(一)《庾信集》佚文辨正三则 493
(二)《庾信集》佚文补辑四则 499
(三) 庾信《愁赋》佚句、异文补辑 501
二、《赠周处士》《寻周处士弘让》二诗为庾肩吾作辨正 505
(一)唐宋注本视《寻周处士弘让》为庾肩吾作 507
(二)《文苑英华》与误题“庾信”作 508
(三)屠隆误收“二诗” 509
(四)其他明清著述视“二诗”为庾肩吾作 510
三、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中“周公”再辨 510
(一)从史书记载辨“周公”应为宇文泰 512
(二)从诗歌内证辨“周公”应为宇文泰 516
参考文献 521
后记 539
又记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