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第一编上 上古哲学史(古代及儒家) 7
第一章 哲学之渊源 8
第一节 邃古哲学之起源 8
第二节 唐虞哲学 18
第三节 夏商哲学 22
第二章 六艺哲学 32
第一节 总论 32
第二节 易教 36
第三节 五学之教 44
第三章 儒家 51
第一节 孔子 51
第二节 子思 85
第三节 孟子 91
第四节 荀卿 100
第一编下 上古哲学史(道墨诸家及秦代) 113
第四章 道家 114
第一节 总论 114
第二节 老子 118
第三节 杨朱 133
第四节 列子 136
第五节 庄子 145
第五章 墨家 159
第六章 法家 170
第一节 管仲 170
第二节 申不害 176
第三节 商鞅 178
第四节 慎到 183
第五节 韩非 186
第七章 名家 193
第一节 名家之渊源 193
第二节 尹文 195
第三节 惠施 199
第四节 公孙龙 201
第八章 杂家 204
第九章 秦灭古学 215
第二编上 中古哲学史(两汉) 219
第十章 汉代哲学总论 220
第十一章 陆贾 223
第十二章 贾谊 225
第十三章 董仲舒 229
第十四章 淮南子 239
第十五章 桓宽《盐铁论》 244
第十六章 刘向 246
第十七章 扬雄 249
第十八章 王充 254
第十九章 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 263
第二十章 荀悦 267
第二十一章 徐干 270
第二编下 中古哲学史(魏晋六朝唐) 275
第二十二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276
第二十三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281
第二十四章 六朝佛教之盛行 299
第二十五章 三教调和论 304
第二十六章 神不灭论与神灭论 310
第二十七章 文中子 323
第二十八章 唐代哲学总论 327
第二十九章 唐代佛教略述 329
第三十章 韩愈 333
第三十一章 李翱 336
第三编上 近世哲学史(宋元) 339
第三十二章 宋代哲学总论 340
第三十三章 道学之渊源 342
第三十四章 周濂溪 344
第三十五章 邵康节 354
第三十六章 张横渠 358
第三十七章 程明道 367
第三十八章 程伊川 373
第三十九章 二程同时之性情说 379
第四十章 程门诸子 384
第四十一章 张南轩 396
第四十二章 朱晦庵 399
第四十三章 朱子门人 408
第四十四章 陆象山 413
第四十五章 象山门人 418
第四十六章 浙东永嘉之学 421
第四十七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426
第四十八章 元之程朱学派 429
第四十九章 元之朱陆调和派 432
第五十章 元之陆学派 435
第三编下 近世哲学史(明清) 437
第五十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458
第五十二章 吴康斋 440
第五十三章 薛敬轩 442
第五十四章 曹月川 444
第五十五章 胡敬斋 446
第五十六章 陈白沙 448
第五十七章 王阳明 450
第五十八章 湛甘泉 456
第五十九章 罗整庵 458
第六十章 王学诸子 460
第六十一章 刘念台 463
第六十二章 清代哲学总论 466
第六十三章 孙夏峰 468
第六十四章 黄宗羲 470
第六十五章 顾亭林 473
第六十六章 李二曲 475
第六十七章 陆桴亭 477
第六十八章 汤潜庵 479
第六十九章 陆稼书 481
第七十章 颜习斋 483
第七十一章 戴东原 487
第七十二章 彭尺木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