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人是其对象之所是 1
第一章 个体 27
一 个体的视角 27
二 自我的产生 39
三 自我的矛盾 57
第二章 对象世界 59
一 原始自然 60
二 人化自然 71
三 能动的自然(他人) 77
四 虚拟自然 81
五 自我本身 97
第三章 接受 102
一 接受特性概述 103
二 身体是个体的第一受体 108
三 他人作为接受的对象 112
四 群体是接受主体的类标准 115
五 认知结构与接受行为 119
六 压抑与接受 124
七 满足是接受的宿敌 126
八 对象的属性对接受的影响 128
第四章 对象关系 132
第一对象关系:感觉 133
第二对象关系:知觉与表象 136
第三对象关系:意识与语言 142
第四对象关系:反思 148
第五章 选择 155
一 从自我发出的能动性 156
二 个体存在的本质 163
三 选择是自我意识的增长 165
四 对象的差异性 167
五 联系与选择 169
六 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对选择的影响 174
七 英雄人物的导向 178
八 迁徙是被动的选择 179
九 商品运动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 182
十 科技与文化携带了新指向 184
十一 选择的原则与限制 188
第六章 指向的属性 193
一 指向的来源 193
二 指向的表达 197
三 性指向 199
四 劳动指向 203
五 意识的指向 204
第七章 社会关系的困境及其消解 206
一 困境的产生 206
二 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 209
三 个体追求社会关系的倾向 211
四 困境的特征 215
五 困境的消解 219
第八章 道德与价值 226
一 道德实体的意识来源 226
二 理性与道德 230
三 金钱与道德 233
四 道德价值的实现 236
第九章 美与自由 239
一 自由与必然 241
二 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 242
三 劳动关系的永恒性质 251
四 艺术劳动 256
五 自然美 259
六 审美的历史视角 261
七 漂亮、女性及其他 263
第十章 超我 270
一 超我的来源 270
二 超我的特性 272
三 超我的上升 275
四 无我之境 278
参考文献 281
第一版后记 289
再版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