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治时代(1916-1945) 1
第一节 台湾光复后影评成长的风波 2
第二节 日治时代的日文影评、中文影话 6
第二章 四十年代(1946-1950) 23
第一节 白克以蒙太奇谈论影评 24
第二节 黄仁鼓励影评创新求变 37
第三节 新生报影剧记者和主编擅写影评的优良传统 45
第四节 四十年代的集体影评 48
第五节 台湾影评的第一个高潮 49
第六节 四十年代的电影书刊与理论文章 50
第七节 「老沙顾影」作观众桥梁 56
附录:老沙写影50年的自述 63
第三章 五十年代(1951-1960) 73
第一节 台湾影评最盛时代 74
第二节 为《梁祝》的过誉反弹 81
第三节 欣见国片的「锦绣前程」 85
附录:我怎样处理《锦绣前程》 88
第四节 电影双评的盛况 91
第五节 投笔从影的主编、影记及影评人 97
第六节 白克导演的台语片影评精选 101
第七节 鲁稚子的影评传道论 106
附录:《魂断南海》影评 115
第八节 哈公婉拒片商兼职 116
附录一:黄仁主编的影评杂志 121
附录二:黄仁著作年表 123
第四章 六十年代(1961~1970) 125
第一节 电影思潮的前导 126
第二节 中国影评人协会成立 131
第三节 苦读有成的刘艺 137
第四节 协助引进电影新科技的曾连荣 140
第五节 由影评至纪录片的骆仁逸 141
第六节 曾西霸怎样「走入电影天地」? 142
第七节 庄灵和剧场季刊 143
附录一:六十年代集体影评之一《杨贵妃》 144
附录二:六十年代集体影评之二《扬子江风云》 151
附录三:文学、戏剧、音乐与电影的结合 159
第五章 七十年代(1971~1980) 165
第一节 台湾影评的新形式 166
第二节 隐姓埋名拒看招待试片的「影谈」 168
第三节 「六十六年十大最佳烂片」风波 169
第四节 70年代创办及影响杂志的王晓祥 174
第五节 但汉章奋斗多年终成导演 176
第六节 三度出现的「影响」杂志 177
第七节 汪莹引起的《火烧摩天楼》风波 179
第八节 李幼新影评的成长 182
第九节 钻研文学的刘森尧 187
第十节 景翔的电影学 187
第十节 影评人夫妻档蔡国荣与张瑞龄 192
第十二节 横跨两岸三地的影评人梁良 197
第十三节 专攻日本电影的张昌彦 199
附录:1980年以前电影理论书刊的出版 200
第六章 八十年代以后(1981~) 211
第一节 各大报的影评复甦 212
第二节 焦雄屏与「电影广场」 213
第三节 曾任电影资料馆馆长的黄建业 215
第四节 李天铎的电影观 216
第五节 三度出现的「影响杂志」 221
第六节 闻天祥及新一代影评人 222
第七节 「台北市电影学会」的兴衰 223
第七章 重要影评活动 227
第一节 电影评论与中华文化复兴座谈会 228
第二节 如何建立权威影评专辑 229
第三节 影评的价値与功能笔谈会 231
第四节 厦门举办台湾电影电视艺术三地研讨会 232
第五节 台湾影评人的上海国际影展之旅 234
第六节 谢晋、李行的五十年电影回顾展 236
第七节 珠海电影节影评交流 238
尾声 240
参考资料 246
「电影评论」第一期至第十七期总目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