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毒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壮生,赵超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5901089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5章,介绍研究免疫毒理的目的、意义、发展历史、主要研究内容、基本知识等。各论14章:重点介绍了常见免疫毒物的来源、接触机会、体内代谢转化、一般毒性概括、免疫毒性机制等。

第一部分 总论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发展史 3

一、研究内容 3

二、发展史 3

第二节 研究方向与展望 4

一、人群免疫毒理学 4

二、发育免疫毒理学 5

三、药物免疫毒理学 5

四、野生动物免疫毒理学 7

第二章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功能 11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1

一、骨髓 11

二、胸腺 12

三、脾 13

四、淋巴结 14

五、黏膜免疫系统 15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6

一、T淋巴细胞 16

二、B淋巴细胞 16

三、吞噬细胞 16

四、树突状细胞 19

五、自然杀伤细胞 20

六、嗜酸性粒细胞 21

七、嗜碱性粒细胞 21

八、肥大细胞 21

第三节 抗原 22

一、抗原的概念 22

二、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23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24

四、抗原的分类 25

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刺激剂 26

第四节 抗体 28

一、抗体 28

二、抗体结构 28

三、抗体生物学功能 31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32

五、免疫球蛋白抗体形成 34

第五节 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 35

一、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35

二、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 37

三、初始T淋巴细胞与记忆性T淋巴细胞 38

第六节 B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 41

一、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 41

二、B淋巴细胞的亚群 43

三、B淋巴细胞的成熟 43

四、B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分化-体液免疫应答 44

第七节 天然免疫细胞 46

一、主要天然免疫细胞 46

二、天然免疫应答的特点 49

第八节 细胞因子 50

一、概述 50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51

三、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53

四、细胞因子受体 53

第九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4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与组成 55

二、HLA复合体的基本概念及遗传特征 56

三、MHC抗原结构 57

四、MHC抗原的表达及其调控 58

五、MHC的功能 58

六、HLA与医学 60

第十节 免疫调节 61

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61

二、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64

三、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65

第三章 致免疫毒性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 71

第一节 致免疫毒性外源化学物 71

一、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71

二、致免疫毒性的外源化学物 71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特点 72

一、灵敏性 72

二、多样性 73

三、差异性 73

四、个体差异 74

第三节 免疫抑制 74

一、免疫抑制的表现与机制 74

二、引起免疫抑制的外源化学物 75

第四节 免疫刺激 76

一、免疫刺激的概念及机制 76

二、免疫刺激剂的种类 77

三、免疫刺激的负作用 81

第五节 变应反应 82

一、变应反应的类型 83

二、致变应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85

三、变应反应机制 86

第六节 自身免疫反应 86

一、自身免疫反应的表现与机制 86

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87

第七节 影响免疫系统毒性因素 87

一、心理、生理、神经 87

二、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89

三、年龄、性别与免疫功能 91

四、时间与免疫 92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致免疫系统毒性机制 96

第一节 免疫细胞DNA损伤和凋亡 96

一、免疫细胞DNA损伤 96

二、免疫细胞凋亡 96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 98

一、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99

二、对抗原加工和转录因子的影响 99

三、第二信使与免疫抑制 100

四、芳香烃受体途径 101

五、共刺激因子途径 101

第五章 免疫毒性研究方法 104

第一节 免疫病理学检查与免疫功能评价方法 104

一、免疫病理学检查 104

二、免疫功能评价方法 104

第二节 变应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检测方法 106

一、变应反应的检测方法 106

二、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实验 108

第三节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与转基因动物模型 109

一、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09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 109

第四节 新的免疫检测方法 109

一、荧光细胞芯片测定法 110

二、钥孔?血蓝素实验 110

三、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111

四、流式细胞术 112

五、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113

六、磁珠分离术 113

第五节 免疫毒性作用的评价原则 114

第二部分 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第六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121

第一节 镉及其化合物 3

一、理化性质 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

四、毒性概述 122

五、毒性表现 124

六、毒性机制 126

第二节 汞及其化合物 128

一、理化性质 12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2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29

四、毒性概述 130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32

第三节 铝及其化合物 134

一、理化性质 13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3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34

四、毒性概述 135

五、毒性表现 137

六、毒性机制 139

第四节 铜及其化合物 140

一、理化性质 14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4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40

四、毒性概述 141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42

第五节 铍及其化合物 144

一、理化特性 14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4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44

四、毒性概述 145

五、毒性表现 146

六、毒性机制 148

第六节 铅及其化合物 150

一、理化性质 15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5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50

四、毒性概述 151

五、毒性表现 153

六、毒性机制 156

第七节 镍及其化合物 157

一、理化特性 15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5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57

四、毒性概述 158

五、毒性表现 159

六、毒性机制 160

第七章 砷及其化合物 170

一、理化性质 17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7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70

四、毒性概述 171

五、毒性表现 173

六、毒性机制 175

第八章 石棉 177

一、理化性质 1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77

三、吸入与转归 177

四、毒性概述 178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80

第九章 有机磷农药 186

一、理化性质 18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8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86

四、毒性概述 187

五、毒性表现 190

六、毒性机制 194

第十章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199

第一节 西维因 199

一、理化性质 19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9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99

四、毒性概述 200

五、毒性表现 201

六、毒性机制 204

第二节 其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205

一、理化性质 20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0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05

四、毒性概述 206

五、毒性表现 208

六、毒性机制 210

第十一章 硫与氧化合物 215

第一节 二氧化硫 215

一、理化性质 21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1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15

四、毒性概述 216

五、毒性表现 217

六、毒性机制 218

第二节 臭氧 219

一、理化性质 21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1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20

四、毒性概述 220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222

第十二章 氯代烷烃与环氧化物 229

第一节 四氯化碳 229

一、理化性质 22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2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29

四、毒性概述 231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233

第二节 环氧乙烷 236

一、理化特性 23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3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37

四、毒性概述 237

五、毒性表现 240

六、毒性机制 241

第十三章 氯代烯烃类与氯代环烃类 244

第一节 氯乙烯 244

一、理化性质 24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4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44

四、毒性概述 245

五、毒性表现 247

六、毒性机制 247

第二节 六氯苯 248

一、理化性质 24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4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48

四、毒性概述 248

五、毒性表现 250

六、毒性机制 251

第十四章 芳香族烃类 254

第一节 多环芳烃 254

一、理化特性 25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5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55

四、毒理概述 255

五、毒性表现 257

六、毒性机制 259

第二节 二噁英 261

一、理化特性 26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6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62

四、毒性概述 262

五、毒性表现 264

六、毒性机制 264

第三节 多氯联苯 265

一、理化性质 26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6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66

四、毒性概述 267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269

第十五章 酯类与酸酐类 274

第一节 邻苯二甲酸酯类 274

一、理化性质 2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74

四、毒性概述 275

五、毒性表现 277

六、毒性机制 277

第二节 甲苯二异氰酸酯 278

一、理化性质 27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7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78

四、毒性概述 279

五、毒性表现 280

六、毒性机制 281

第三节 偏苯三酸酐 282

一、理化性质 28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8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83

四、毒性概述 283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285

第十六章 酰胺类与醛类 289

第一节 环磷酰胺 289

一、理化性质 28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8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89

四、毒性概述 290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292

第二节 甲醛 295

一、理化性质 29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9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96

四、毒性概述 296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298

第十七章 氯代烃杀虫剂 303

第一节 滴滴涕 303

一、理化性质 30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0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04

四、毒性概述 305

五、毒性表现 307

六、毒性机制 308

第二节 六六六 309

一、理化性质 30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0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09

四、毒性概述 309

五、毒性表现 311

六、毒性机制 311

第三节 甲氧滴滴涕 312

一、理化性质 31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1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13

四、毒性概述 313

五、毒性表现 314

六、毒性机制 315

第四节 氯丹 315

一、理化性质 31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1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16

四、毒性概述 316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318

第十八章 有机颗粒物 322

第一节 种类、来源及暴露 322

一、植物性粉尘 322

二、动物性粉尘 322

三、人工合成有机粉尘 323

第二节 对健康的影响 323

一、有机粉尘毒性综合征(organic dust toxic syndrome,ODTS)或毒性肺炎(toxic pneumonitis) 323

二、呼吸道炎症 323

三、有机尘肺 324

四、致癌作用 324

五、棉尘症 324

六、单纯性非特异性呼吸道刺激 324

七、其他危害 324

第三节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25

一、变应性肺炎 325

二、职业性哮喘 325

三、变应性肺泡炎 326

第十九章 药物 328

第一节 青霉素 328

一、概述 328

二、用途 329

三、变应反应 329

四、注意事项 331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331

一、概述 331

二、免疫抑制作用 334

三、作用机制 335

四、不良反应 336

第三节 环孢素A 337

一、概述 337

二、用途与免疫抑制作用 338

三、不良反应 339

四、注意事项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