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部分 3
绪说 北宋前期的儒学与经学 3
第一节 胡瑗的《周易口义》 5
第二节 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 9
第三节 刘敞的《春秋》学 14
第一章 范仲淹的儒学思想 21
第一节 忧以天下 22
第二节 论近名 27
第三节 《易义》的解易 28
第四节 兼容释老 31
第二章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 34
第一节 论本末 35
第二节 论朋党 39
第三节 论正统 41
第四节 经学 44
第三章 司马光的儒学思想 49
第一节 疑孟论 50
第二节 才德与举选 53
第三节 中和说 58
第四节 格物说 60
第五节 乐与养生 61
第六节 易学 64
第四章 王安石的儒学思想 70
第一节 儒学传承谱系之检讨 72
第二节 天人关系论 77
第三节 性命学说 81
第四节 圣王之道与儒者修身 93
第五节 小结 101
第五章 周敦颐的儒学思想 103
第一节 《太极图说》 106
第二节 孔颜乐处 117
第三节 周敦颐的地位及影响 123
第六章 张载的儒学思想 130
第一节 气本 132
第二节 神化 145
第三节 感与性 153
第四节 礼乐 162
第五节 井田与封建 165
第六节 经学 167
第七章 程颢的儒学思想 174
第一节 辨佛 175
第二节 新法 179
第三节 风习与教化 181
第四节 物理与天理 184
第五节 气化与生死 188
第六节 道学话语建构 190
第八章 程颐的儒学思想 193
第一节 《周易程氏传》 194
第二节 四书阐释 214
第九章 苏轼的儒学思想 231
第一节 性与道 232
第二节 论礼乐 240
第三节 论朋党与养士 242
第四节 论释老 245
第十章 吕大临的儒学思想 248
第一节 《礼记解》 249
第二节 《吕氏乡约乡仪》 259
第十一章 谢良佐的儒学思想 262
第一节 儒佛异同 263
第二节 鬼神 265
第三节 天理 267
第四节 论仁 268
第五节 论敬 270
第六节 去矜 272
第十二章 杨时的儒学思想 274
第一节 新学驳议 275
第二节 儒佛 280
第三节 理一分殊 283
第四节 知仁与体验未发 285
第十三章 胡宏的儒学思想 287
第一节 儒学经典及经史关系 290
第二节 《知言》关于天命心性仁敬的学说 294
第十四章 张栻的儒学思想 314
第一节 继承程氏解经思想 317
第二节 太极体性 320
第三节 仁兼该体用,贯通动静 324
第四节 居敬穷理 328
第十五章 朱熹的儒学思想 333
第一节 绪言 333
第二节 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335
第三节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353
第四节 朱熹《论语集注》的儒学思想 371
第五节 朱熹《孟子集注》及其儒学思想 396
第十六章 朱熹门人的儒学思想 416
第一节 黄榦 418
第二节 陈淳 423
第三节 程端蒙 428
第十七章 陆九渊的儒学思想 432
第一节 宇宙与吾心 433
第二节 本心与心即理 438
第三节 简易与涵养 447
第四节 心学与实学 453
第五节 小结 459
第十八章 陈亮与叶适的儒学思想 463
第一节 吕祖谦 464
第二节 陈亮 475
第三节 叶适 488
金元部分 501
第一章 金代儒学述略 501
第一节 赵秉文 504
第二节 李纯甫 517
第二章 许衡的儒学思想 531
第一节 理本论 534
第二节 知行观 536
第三节 人性论 538
第四节 治生论 542
第三章 刘因的儒学思想 547
第一节 安贫识颜乐 549
第二节 静观见道体 552
第三节 论人本理气 556
第四节 象数合周邵 564
第五节 为学重次第 567
第四章 吴澄的儒学思想 572
第一节 理气论 578
第二节 太极论 584
第三节 性情论 594
第四节 心学观 603
第五节 物论 607
第五章 许谦与金华朱学 617
第一节 金履祥 619
第二节 许谦 620
第六章 元代陆学 632
第一节 刘埙 632
第二节 陈苑 635
第三节 危素 637
第四节 赵偕 639
第五节 郑玉 642
第六节 余论 647
后记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