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践智慧:在职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诉求 1
第一节 教师专业的内涵与专业化历程 1
一、教师专业的内涵 2
二、教师的专业标准 4
三、教师专业的发展阶段 6
第二节 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8
一、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8
二、国际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 11
三、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特点 13
四、地方教师进修学院(校)的教育作为 15
第三节 继续教育变革的现实需求与实践智慧的核心作用 18
一、地方教师进修学院(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8
二、实践智慧的核心作用 23
第二章 伙伴合作: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思维转变 26
第一节 “伙伴关系”是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有利条件 26
一、扎根教学、挖掘智慧表现中需要“伙伴” 27
二、强化反思、提升经验内涵中需要“伙伴” 28
三、精于观察、学会分析理解中需要“伙伴” 29
四、加强沟通、激起“爱”的火花中需要“伙伴” 30
第二节 教研组是优化合作关系的组织保障 31
一、从教研组本体属性看:“同事关系”可以成为“学习伙伴” 31
二、从教研组内部关系看:“学习伙伴”可以转为“伙伴合作” 34
三、从教研组发展现状看:“伙伴合作”需要“内外渗透” 35
第三节 教研组“伙伴合作”的行动构想 37
一、“伙伴合作”的目标指向 38
二、“伙伴合作”的角色定位 39
三、“伙伴合作”的行动原则 43
四、“伙伴合作”的推进保障 44
第三章 缄默知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重心 46
第一节 教师继续教育面对的三个平衡关系 46
一、教师职业工作中的分合平衡:教学与科研 47
二、地方教师进修学院(校)工作的分合平衡:教研与师训 51
三、学校教育工作的分合平衡:教师发展与课程建设 54
第二节 实践智慧的产生条件与知识表征 57
一、实践智慧产生的可能性分析 57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外在表现 61
三、实践智慧的知识表征 62
第三节 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64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64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考察视角 66
三、教师素养表现的三维结构 67
四、缄默知识教育效用发挥的策略 68
第四章 合作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选择 71
第一节 教师学习的心理定位与方式期望 71
一、成人学习的一般规律 72
二、成人教师学习的特殊要求 75
三、成人教师学习的主要特征 78
第二节 人际环境对教师学习的作用路径 79
一、专家对教师学习的作用方式 79
二、同事对教师学习的作用方式 83
三、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84
第三节 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教师合作学习模型 87
一、“伙伴合作”的基本组织 88
二、教师“合作学习”的微型图式 90
三、实践研究的设想 93
第五章 专业引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建 96
第一节 思考原点 96
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需要更新 96
二、专业引领备受一线教师欢迎 98
三、专业引领有助于教研组建设 99
第二节 行动策略 102
一、梳理问题,制定教研组建设目标 102
二、聚焦课堂,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104
三、优化模式,形成校本化教研机制 106
第三节 价值判断 109
一、活化教研组建设思路 109
二、体现智慧与实践对话 113
三、实现理论与实践重建 115
第六章 校际联盟:教研优势的动态互补 117
第一节 思考原点 117
一、教师希望区域教研活动对自己有益 117
二、优势互补成就教学经验的直接对话 118
三、校际联盟有利于促进教研组内涵发展 119
第二节 行动策略 120
一、方案先行,保证校际联盟有序推进 120
二、打破疆域,创造校际联盟的团队文化 123
三、聚焦课堂,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养成 125
第三节 价值判断 128
一、为校际学科发展搭建了互动平台 128
二、让教研组区域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130
三、形成了系列有效教研活动的模式 131
四、促进了教学实践行为的转变 132
第七章 教学小课题:实务研究的群体驱动 138
第一节 思考原点 138
一、教师理当是发现教学现实问题的主体 138
二、研究可以使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更合理 142
第二节 行动策略 145
一、宏观引导,形成“课题群” 145
二、实务研究,为群体参与指明方向 149
三、及时总结,产生群体效应 151
第三节 价值判断 153
一、切入教师从业的核心 153
二、鲜活伙伴合作途径 155
三、培育发现问题的习惯 156
第八章 生态模型:区域“教师群体发展”的集体表征 158
第一节 “伙伴合作”的实践效益 159
一、教师的教学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 160
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文化得到发展 161
三、研训员研究教师个体缄默知识的能力得到增强 162
四、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能力得到增强 164
第二节 “伙伴合作”的行动模式 165
一、“伙伴”关系的组建 166
二、“合作”的方式方法 172
第三节 教师群体发展的理论模型 177
一、条件分析 177
二、模型建构 179
后记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