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方鹿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10096899
  • 页数:698 页
图书介绍: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高峰,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从经学视域来探讨宋明理学,则是当今学界研究宋明理学思潮的新拓展与深化,更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本书开创了系统研究经学与理学的关系之先,以研究经学和理学及其相互关系为基本内容,把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经典诠释与哲学诠释有机结合起来展开论述,以揭示经学理学化的历史必然性、时代意义和价值。本书“前言”部分论述何谓经学、宋学、理学及其相互关系;上篇为通论,首论宋代以前中国经学的发展演变,次论疑经思潮与宋学的产生,再论由宋学到理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后论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经学观;下篇为分论,进一步系统地分别论述北宋、南宋、元代、明代时期的经学与理学,把经学与理学结合起来,对宋元明时期理学对经学的改造、经学的理学化展开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序&张立文 1

前言 1

上篇 通论 3

第一章 宋代以前中国经学的发展演变 3

第一节 经学概论 3

一、关于经学 4

二、“六经”与孔子 5

三、经学史上的派别 12

四、儒家经典的流传演变 14

第二节 经学的起源和影响 21

一、经学的起源 21

二、经学的影响 26

第三节 汉学及其演变 28

一、西汉今文经学 28

二、东汉古文经学 31

三、汉末郑玄之学 35

四、魏晋王肃之学 38

五、南北朝经学 42

六、隋唐经学 45

第二章 疑经思潮与宋学的产生 54

第一节 疑经思潮 55

一、唐中叶兴起的疑经之风 55

二、宋代的疑经惑传思潮 60

第二节 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74

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 75

二、强化中央集权制统治,民族矛盾尖锐 78

三、宋代经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80

四、文教事业的兴盛与变法改革运动的展开 84

五、复兴儒学,重整纲常 91

第三章 由宋学到理学 98

第一节 宋学人物与派别 99

一、邢昺 99

二、范仲淹 100

三、宋初三先生 102

四、李觏 112

五、司马光朔学 116

六、王安石新学 126

七、苏氏蜀学 130

八、浙东功利学派 149

第二节 理学兴起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针对性 159

一、先秦孔孟儒学 160

二、儒学道统思想 161

三、唐中叶以来重视“四书”的思想 167

四、宋学义理思想 170

五、唐以来“三教互补”思想 171

六、理学兴起的理论针对性 173

第三节 经学哲学化——理学的形成 175

一、经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175

二、经学哲学化的实现 178

第四节 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异同 189

一、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的不同 190

二、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的沟通 199

第四章 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经学观 202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 203

一、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 203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254

第二节 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与基本特征 273

一、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 273

二、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 323

第三节 宋明理学的经学观 342

一、以己意说经——宋明理学经学观的特质 343

二、程朱理学的经学观 346

三、陆王心学的经学观 352

下篇 分论 361

第五章 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 361

第一节 邵雍开宋代理学经学义理化之先声 365

一、“经有因革”,“不必引用讲解” 365

二、批佛,重人情物理 368

三、通过解经,阐发本体论哲学 370

四、邵雍经学义理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377

第二节 周敦颐对《易传》、《中庸》的发挥及其经学哲学化、义理化倾向 378

一、关于《太极图说》 380

二、关于《通书》 383

三、周敦颐对经学和理学的影响 387

第三节 张载经学的理学与气学特色 390

一、以义理解经,重“六经”,亦重“四书” 392

二、继绝学,倡道统 395

三、以《易传》阐发气本论哲学 399

四、“心能尽性”说 407

五、张载经学、理学的历史地位 419

第四节 程颢、程颐“经所以载道”的思想及其天理论 426

一、对汉学流弊的批评 429

二、“经所以载道” 439

三、“四书”学及诸经思想 445

四、天理论与道统思想 460

五、二程在宋学和理学中的地位 478

第六章 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上) 484

第一节 胡宏“经所以传义”的思想 490

一、“经所传者,义也” 490

二、由经学入理学 499

三、心以成性说 521

第二节 朱熹经学及其历史地位 530

一、“四书”学 531

二、易学 551

三、《尚书》学 564

四、经典诠释学 581

五、朱熹经学之特色 612

六、朱熹经学的历史地位 635

第三节 张栻治经而兴发义理的思想 647

一、批汉学流弊 649

二、治经以兴发义理 653

三、理学诸论 676

四、张栻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693

第七章 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下) 699

第一节 吕祖谦“以理视经”的思想 699

一、以理视经,而不以经视经 701

二、诸经思想 709

三、理学思想 744

四、治经方法 763

五、吕祖谦学术之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768

第二节 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的思想 783

一、“六经皆我注脚” 786

二、心学体系 797

三、陆学之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810

第三节 魏了翁求之于“圣经”的活精神 814

一、批汉学,以古经为依据 815

二、义理与考证相结合 818

三、诸经思想 822

四、求之于“圣经”的活精神 839

五、理学思想 843

六、魏了翁思想的特色与历史地位 850

第八章 元代的经学与理学 861

第一节 许衡治经重求理、行道的思想 865

一、经学思想 865

二、理学观 873

三、求理、行道以治经 882

第二节 刘因“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的思想 884

一、“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的经学思想 885

二、论经、史、诸子关系 892

三、理学思想 895

第三节 吴澄明经典之道的思想 900

一、明经典之道 902

二、道统论 942

三、心性论 949

第九章 明代的经学与理学 959

第一节 陈献章读经以求诸吾心的思想 966

一、读经以求诸吾心 967

二、“宇宙在我”的心学思想 973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经学观及心学思想 981

一、“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 983

二、“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996

三、心即性 1010

四、折中朱陆,以心学为主 1027

第三节 罗钦顺“天下之理莫不备于经书”的思想 1033

一、“天下之理莫不备于经书” 1034

二、以《大学》阐发格物说 1038

三、心本于气 1044

四、性为阴阳之理 1046

五、以经典为据,批评心学 1051

六、罗钦顺思想评价 1056

第四节 王廷相道寓于“六经”的思想 1059

一、“六经者,道之所寓” 1061

二、易学思想 1069

三、气本论 1076

四、心缘外而起 1084

五、性乃气之生理 1092

第五节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的思想 1100

一、“论道之书,以《易》为宗” 1103

二、《易》图辨析 1107

三、“理即气之条理” 1116

四、“气以成性” 1120

五、心生于性 1124

六、“言知只在物” 1129

第六节 刘宗周“四书”、“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的思想 1136

一、“慎独”说与经学相结合 1138

二、读经书以求吾心 1146

三、“性因心而名” 1159

四、对理学的总结及其历史地位 1170

结语 经学理学化在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影响及其现代观照 1195

第一节 理学对经学的改造在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 1195

一、促进了经学的转型和儒学的发展 1196

二、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 1198

三、基本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1201

四、确立了以儒为主,融合三教的学术发展模式 1203

第二节 经学理学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206

一、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广泛影响社会民间 1206

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1209

三、理学流弊的消极影响 1225

第三节 儒家经学、宋明理学对当代新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229

一、回应时代的挑战 1230

二、儒学与当代新文化建设 1232

主要参考文献 1241

后记 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