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2 几个基本概念 8
1.3 研究的逻辑框架、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3
1.4 研究创新说明 16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9
2.1 企业竞争优势主要理论流派及述评 19
2.2 企业战略联盟理论述评 27
2.3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理论的研究进展 37
第3章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跨部门联盟与协同网络 47
3.1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跨部门联盟 47
3.2 基于跨部门联盟的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协同网络 56
3.3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跨部门联盟与协同网络小结 65
第4章 基于协同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66
4.1 协同网络中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间学习以及资源获取 66
4.2 协同网络特征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间学习及资源获取的影响 72
4.3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间学习、资源获取与其竞争优势 83
4.4 概念模型的发展 88
4.5 基于协同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小结 90
第5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91
5.1 问卷设计 91
5.2 变量指标的选择与测量 94
5.3 数据收集及有效性控制 101
5.4 研究方法描述 104
5.5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小结 108
第6章 数据分析与解释 108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08
6.2 样本效度及信度检验 111
6.3 Pearson相关分析 118
6.4 SEM模型分析与评价 120
6.5 假设检验与解释 137
6.6 数据分析与解释小结 143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146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46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149
参考文献 152
附录1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及其竞争优势研究”调查问卷 172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研究成果 178
图1-1 非营利组织分类 10
图1-2 三部门模型示意图 11
图1-3 本书的研究逻辑 13
图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图2-1 Peteraf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框架 23
图2-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 26
图2-3 企业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 36
图2-4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二维分类图 40
图2-5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连续统一体模型 41
图3-1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协同网络构成 59
图3-2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协同网络结构 61
图4-1 协同网络中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间的学习过程 68
图4-2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间资源获取 71
图4-3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概念模型 90
图6-1 初始结构方程路径图 121
图6-2 第二次修正后的SEM模型 133
表2-1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动因 39
表2-2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匹配维度 44
表3-1 协同网络结构维度特征的测量 63
表3-2 协同网络关系维度特征的测量 64
表5-1 被解释变量测量表 95
表5-2 组织间学习的测量 98
表5-3 资源获取的测量 100
表5-4 控制变量的测量 101
表5-5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103
表6-1 企业产权性质分布 108
表6-2 2007年底员工数 109
表6-3 2007年销售总额 109
表6-4 2007年底资产总额 110
表6-5 企业所处发展阶段 111
表6-6 旋转后的协同网络部分特征的因子载荷 113
表6-7 旋转后的组织间学习维度的因子载荷 114
表6-8 旋转后的资源获取维度的因子载荷 116
表6-9 量表的信度检验 118
表6-10 变量相关矩阵 119
表6-11 结构方程的各种似合度指标 122
表6-12 初始SEM拟合检验结果 124
表6-13 初始SEM中测度模型的路径参数估计 124
表6-14 增加的协方差关系和路径关系及其相应MI值 127
表6-15 修正后模型拟合检验结果 128
表6-16 第一次修正后模型的路径参数估计 129
表6-17 第二次调整中增加的变量间路径关系 131
表6-18 第二次修正后模型的路径参数估计 131
表6-19 修正SEM模型中变量的参数估计 134
表6-20 SEM模型变量间影响效应分解 135
表6-21 基于协同网络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机理的检验结果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