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长 3
一 小时候,性格,环境 3
二 母亲 8
三 父亲 14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23
五 开始写作 28
六 职业化的状态 36
七 传统和反叛 51
第二章 关节口 61
一 文学讲习所 61
二《儿童时代》 75
三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79
四 陈丹青 86
五 史铁生 92
六 再谈传统和反叛 99
七 写作习惯 102
第三章“看” 111
一 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111
二 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115
三 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120
四 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125
五 写爱情 135
六 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138
七 对知识的兴趣 147
八 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152
九 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160
第四章 前辈 167
一 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167
二 宗璞 171
三 汪曾祺 173
四 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182
五 王蒙、张贤亮 187
六 张洁 191
第五章 同代人 197
一 张承志、张炜 197
二 莫言、贾平凹 204
三 阿城、王朔 211
四 刘庆邦、刘恒 216
五 迟子建 221
六 苏童 223
七 余华 228
八 年轻一代 231
第六章 写作历程 239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239
二《小鲍庄》 241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244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253
五《叔叔的故事》 258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262
七《纪实与虚构》 267
八《长恨歌》 271
九《长恨歌》之后 274
十 还在过程之中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