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民国书法篆刻的历史背景 1
一、“乾嘉学派”的影响 1
二、“扬州八怪”的启迪 3
三、“西学东渐”的效应 3
第二节 民国书法篆刻的时代背景 4
一、政治家的态度 4
二、新文化运动与“美术革命” 5
三、学术氛围 6
四、民国书学学风与印学学风的主要特征 10
第三节 民国书法篆刻概观 12
一、关于书法的“三大块面” 12
二、书法的“两根主线”并非平行发展 13
三、症结所在 14
四、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行不悖 15
上编 民国书法史 23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的社会生活基础与市场 23
第一节 出现新问题 23
一、钢笔、铅笔的普及 23
二、白话文、新体诗与“汉字改革” 24
第二节 民俗与书法 25
一、红白喜事 25
二、过房纸与结干亲 26
三、递帖子与拜把子 26
四、其他 26
第三节 行业与书法 27
一、中医与书法 27
二、京剧与书法 27
三、店铺与书法 28
第四节 信札、文稿与书法 28
一、信札 29
二、文稿 30
第五节 名人题字与刻石 30
一、戴传贤与考试院 30
二、冯玉祥与泰山刻石 31
第六节 市场与收藏家 32
一、市场 32
二、收藏家、鉴赏家 33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的艺术活动方式与氛围 51
第一节 书法展览 51
一、观念的改变 51
二、书展地点的选择 52
三、书展的形式 52
四、具有书法展览性质的笔会 52
第二节 书法社团与出版物 52
一、金石书画兼有的学术性社团 53
二、纯书法艺术性质的学术社团 55
三、艺术交流兼商业性质的社团 58
四、其他类型的出版物 59
第三节 中外书法艺术交流 60
一、中国书家在国外 60
二、外国金石书画家来华 64
三、日本出版的书法刊物 65
四、关于文化交流机构 65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概况与发展 80
第一节 私塾 80
一、渊源 80
二、民国时期的私塾与书法教育 81
第二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 81
一、新式小学堂 81
二、小学校的书法教育 82
三、中等学校与中等师范的书法教育 82
第三节 高等学校书法教育 83
一、高等师范 83
二、综合性大学 84
三、艺术科(系)与艺术院校 85
第四节 业馀书法教育 86
一、上海有恒心字社 86
二、贞社 87
三、上海学友书画社 87
四、北京艺光国画社 87
五、汉魏笔法研究社 87
第五节 具有普及性质的碑帖、报刊与书籍 88
一、常见碑拓本 88
二、常见法帖 88
三、上海有正书局 89
四、雅俗共赏的《金石书画》 90
五、《中国书学浅说》 90
六、《汉字书法大纲》等 90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研究的发展 104
第一节 传统书学研究的延续 104
一、碑学 104
二、帖学 106
三、著录 107
四、字书 107
五、史传 108
第二节 出土新发现带来的书学新成果 109
一、殷墟卜辞 109
二、西北简牍 111
三、敦煌晋唐写经 112
四、汉魏南北朝墓志 113
第三节 新方法新视角新课题 113
一、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实例 114
二、崭新的一页 115
第五章 民国时期以碑为主的创作风格 130
第一节 重要的书法家 130
一、以甲骨文入书 130
二、以篆隶入书 133
三、以南碑北碑入书 138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 145
一、以篆、隶擅长 145
二、以北碑入书 147
第六章 民国时期以帖为主的创作风格 154
第一节 重要的书法家 154
一、以正楷著称 154
二、以楷行书闻名 156
三、以草书精到 161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 162
一、楷书 162
二、行书 165
三、草书 169
第七章 民国时期碑帖兼写、碑帖交融的创作风格 183
第一节 重要的书法家 183
一、碑帖兼写 183
二、碑帖交融 189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 192
一、碑帖兼写 192
二、碑帖交融 196
第八章 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流派 211
第一节 吴昌硕与“吴派” 211
一、形成与影响 211
二、艺术特征 215
第二节 康有为与“康派” 216
一、形成与影响 216
二、艺术特征 219
第三节 郑孝胥与“郑派” 220
一、形成与影响 220
二、艺术特征 223
第四节 李瑞清与“李派” 223
一、形成与影响 223
二、艺术特征 227
第五节 于右任与“于派” 228
一、形成与影响 228
二、艺术特征 229
下编 民国篆刻史 239
第九章 篆刻的渊源与其在民国时期的生存状态 239
第一节 沿革 239
一、先秦印章 240
二、秦汉印章 240
三、唐宋印章 241
四、元代印章 241
五、明清文人流派篆刻艺术之滥觞与形成发展 242
第二节 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244
一、印铸局的建制 244
二、呈递国书 245
三、中医汤剂药方 245
第三节 戳子的实用性与普遍性 245
一、戳子的材质 246
二、戳子的广泛用途 246
三、戳子的制造者 247
第四节 篆刻家的组成分类与传媒的关联 247
一、专业篆刻家 247
二、业馀篆刻家 248
三、篆刻家与传媒 249
第十章 民国时期篆刻社团的组成、活动方式与篆刻专业教育 254
第一节 组织构建严密的社团 254
一、西冷印社 254
二、冰社 256
三、龙渊印社 256
第二节 较为松散的社团 258
一、江苏省金石书画研究会 258
二、东池印社 258
三、圆台印社 258
四、巴山印社 258
第三节 师生合组的社团 259
乐石社 259
第四节 篆刻专业教育 260
一、《印存》解读 260
二、篆刻社团就是业馀篆刻学校 261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篆刻创作相关的出版物与理论研究 264
第一节 印谱的辑录 264
一、集古印谱 264
二、明清名家流派印谱 265
第二节 篆刻工具书 267
一、前人未见的殷墟卜辞 267
二、常用的字书巡礼 267
三、浅说《玺印文字征》 268
第三节 理论研究 268
一、从《美术丛书》说起 269
二、以两篇序作对比 269
三、版本及收藏鉴赏与书目 271
四、美术院校的教科书 271
五、有名目众多的刊物 272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篆刻家分类概述 277
第一节 重要的篆刻家 277
一、篆刻书法国画兼擅 277
二、篆刻书法兼擅 306
三、以篆刻创作为主 346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篆刻家 349
一、篆刻书法国画兼擅 350
二、篆刻书法兼擅 359
三、以篆刻创作为主 367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五大篆刻流派 378
第一节 前无古人的吴昌硕 378
一、形成与影响 378
二、桃李满天下 381
第二节 渊雅合度的赵时 403
一、形成与影响 403
二、及门弟子与受沾溉者 406
第三节 振兴“浙派”的一支新军 415
一、形成与影响 415
二、一支新军的传承者 422
第四节 黄士陵与“黟山派” 427
一、形成与影响 428
二、得黄士陵亲炙门人与私淑者 429
第五节“胆敢独造”的齐白石 448
一、形成与影响 448
二、“齐派”传人与私淑者 452
附一 民国书法艺术大事年表 465
附二 民国篆刻艺术大事年表 472
附三 民国书法家篆刻家人名索引 491
后记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