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联邦准备制度(一九二○年以后) 291
第一节 一九二○年之通货收缩 291
一 财政部长支配联邦准备政策 292
二 信用收缩之原因 292
三 参议院决议案 295
四 信用收缩之实际 296
五 收缩之非货币的解释 299
六 农业考察团 300
第二节 联邦准备制度对通货稳定之意见 302
一 各联邦准备银行总裁之意见 302
二 联邦准备局与联邦咨询局 307
第三节 联邦准备政策 311
一 确切政策之缺乏 311
二 国际金本位之恢复 312
三 生产——消费指数 315
四 物价水准之低落 317
第四节 稳定之权力 317
一 权力及其限度 318
二 一切权力之否认 321
第八章 联邦准备制度(叙) 326
第一节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九年间联邦准备制度之运用 326
一 黄金膨胀之防止 326
二 公开市场权力之发现 327
三 一九二三年通货膨胀之防止 328
四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八年间公开市场业务与贴现率之变动 331
五 动力之时间性 333
第二节 证券市场之投机 334
一 联邦准备制度责任问题 335
二 统制投机事业之建议 338
三 如何制止投机之行动 340
第三节 证券市场崩溃之后 344
一 通货膨胀之恐虞 344
二 通货收缩之流行 347
第四节 其他干预通货稳定手段 349
一 内部之冲突 349
二 重要影响之变更 352
三 政治影响 353
第五节 对于联邦准备制度之意见 355
一 准备局委员之意见 355
二 一议员之意见 357
三 一经济学之意见 357
四 一银行家之意见 358
第九章 海外之正式承认 365
第一节 有国际重要性之会议 365
一 甘赖夫委员会(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一九年) 365
二 一九二○年之比京会议 368
三 热诺亚会议(一九二二年) 370
第二节 国际组织 373
一 国际联盟经济恐慌问题委员会 373
二 讨论社会政策之国际会议 374
三 社会改进问题之国际协会 376
四 国际劳动局 377
第三节 国际联盟金代表团 377
一 起源 378
二 第一次报告书 379
三 第二次报告书 380
四 最后报告书 381
五 异议书 383
第四节 麦米论委员会 385
一 麦米论委员会之委派 385
二 中央银行之任务 387
三 国内货币政策之目标 388
四 结论 389
第五节 渥太华会议 391
一 记事录 391
二 加拿大方面之意见 393
三 澳洲方面之意见 394
四 南非洲方面之意见 395
五 印度方面之意见 398
六 英国方面之意见 399
七 渥太华报告书 401
第一部 401
第二部 402
八 结论 403
第十章 海外货币政策之实施 410
第一节 英国放弃金制(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410
一 原因 410
二 利益之丧失 411
三 利益之获得 413
四 将来之政策 414
第二节 瑞典稳定货币之实施(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以降) 415
一 新政策之构成(一九三一年九) 415
二 政策之改订(一九三二年) 417
三 消费指数之建立 418
四 瑞典中央银行消费指数之稳定 420
五 专家委员会报告书(一九三三年) 422
六 一九三三年瑞典中央银行之运用 424
七 结论 424
第三节 澳大利亚之经验 426
一 科柏兰教授 427
二 澳洲恐慌之过程 429
三 通货膨胀论者与收缩谕论 430
四 折衷之道科柏兰委员会 431
五 「内阁计划」 432
六 此种计划之国内影响 434
七 此计划之国际的影响 438
八 澳大利亚政策之现在与将来 439
九 澳洲经验之教训 440
第十一章 罗斯福政策之开端(一九三三年以后) 447
第一节 美国放弃金本位 447
一 紧急之处置 447
二 美国之新政策 448
三 总统之权力 449
第二节 伦敦经济会议 451
一 起源及准备 451
二 政策之冲突 453
三 罗斯福总统之咨文 457
四 美国代表团之失败 460
五 「货币之廓清」 461
第三节 新货币政策在开端 462
一 反对论之开始 462
二 购金政策 464
三 一九三三年之金问题论战 467
四 罗斯福总统之前进 471
五 一九三四年之金准备法案 472
六 一九三四年之购银法案 475
附录一 479
第一节 自叙 479
第二节 拙著摘录 495
第三节 管见 501
附录二 512
关于瑞典稳定通货之論战 512
关于瑞典稳定货币论文目摘录 523
附录三 527
附录四 530
附录五 535
附录六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