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搭起友谊的桥梁:阅听人·回馈·电视 1
一、数位台湾(e-Taiwan)与数位落差(digital divide) 4
二、回馈在阅听人角色蜕变下的定位 10
三、电视使用型态与阅听人的主动程度 17
四、本书结构 26
问题讨论 29
第一篇 理论方法篇 31
第二章 回馈的概念、应用与特性 33
一、社会学层面的回馈 34
二、心理学层面的回馈 45
三、传播学层面的回馈 55
四、结论与讨论 69
问题讨论 74
第三章 回馈与媒体接近使用权、讯息呈现及疑虑消除 75
一、媒体接近使用权与回馈 76
二、读者投书、叩应节目与回馈 79
三、疑虑消除与回馈 86
四、结论与讨论 93
问题讨论 95
第四章 走向阅听人:获悉阅听人回馈的研究方法 97
一、广为流行的焦点团体法(Focus Group,FGD) 98
二、迷你戏院研究(Mini-theater Research) 108
三、电缆基研究(Cable-based Research) 111
四、电话/邮寄研究 113
五、本章结论 119
问题讨论 121
第二篇 媒体结构篇 123
第五章 台湾地区民众对电视的回馈型态 125
一、电视观众回馈型态 126
二、人口学变项与回馈型态的关系 129
三、传播行为变项与回馈型态的关系 135
四、结论与讨论 143
问题讨论 149
附录 150
第六章 电视节目制播者与观众回馈 159
一、制播节目流程 160
二、构思节目考虑因素 163
三、收视率、叩应节目与回馈 165
四、了解观众回馈的途径 173
五、本章结论 175
问题讨论 177
附录 深度访谈设计 178
第七章 有线电视与消费行为 181
一、电视消费数字 182
二、消费行为的定义 183
三、当消费者遇见阅听人 185
四、消费行为的测量方式 188
五、结论、讨论与建议 196
问题讨论 198
附录 深度访谈名单 199
第八章 台湾地区民众观看无线电视台转台行为分析 201
一、阅听行为的转变 202
二、电视转台行为 204
三、研究设计 211
四、民众转台模式 216
五、结论、讨论与建议 236
问题讨论 242
第三篇 媒体使用篇 243
第九章 广电新闻编排次序对阅听人的影响 245
一、新闻编排次序与印象 246
二、新闻编排次序与阅听人接收 247
三、阅听人接收实验设计 251
四、新闻编排次序与回忆 257
五、结论、讨论与建议 262
问题讨论 266
第十章 电视新闻配乐对阅听人的影响 267
一、电视配乐功能 268
二、新闻配乐与阅听人接收 269
三、接收实验设计 274
四、新闻配乐与解读方式 285
五、结论与讨论 289
问题讨论 291
第十一章 阅听人对公益广告的接收分析:以职场健康宣导片为例 293
一、公益广告宣导测试设计 294
二、有印象的广告 299
三、吸引人的广告 303
四、不吸引人的广告 311
五、公益广告测试分析 315
六、对公益广告的看法 335
七、对职场健康推动的建议 338
问题讨论 343
第十二章 多元社会中青少年媒体接近权探讨:从频道自主权、广告反思与收视行为谈起 345
一、青少年与媒体 346
二、青少年媒体使用与消费社会化 348
三、研究设计与执行 354
四、青少年的电视接近权 358
五、结论、讨论与建议 374
问题讨论 378
第四篇 回馈参与篇 379
第十三章 弱势社群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回馈:以原住民为例 381
一、弱势社群的意涵 383
二、弱势社群与传播媒体 385
三、研究设计与执行 393
四、弱势社群与电视新闻节目 395
五、本章结论 405
问题讨论 409
第十四章 弱势团体的媒体接近使用分析:以听障人士收看电视为例 411
一、听障定义与团体 412
二、阅听人使用及回馈 413
三、研究设计与执行 414
四、听障人士与媒体使用 417
五、结论与讨论 427
问题讨论 433
第十五章 青少年对电视益智节目的回馈:一个次文化的观察 435
一、青少年与次文化 438
二、青少年次文化理论与意涵 440
三、青少年与传播媒体 443
四、青少年与电视益智节目 448
五、本章结论 454
问题讨论 457
附录 458
第十六章 学龄前幼童对幼教频道内容的回馈 459
一、儿童与媒体 460
二、整合行销的意涵 463
三、整合行销应用及策略 469
四、幼教频道个案分析 476
五、结论、讨论与建议 498
问题讨论 502
参考书目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