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诗经》阐释的类别 1
第二节《诗经》的经学阐释与文学阐释 4
第三节《诗经》的文学阐释史(先秦—宋明) 7
第四节 清代《诗经》文学阐释的概况及研究源起与展望 12
第二章 具有灵眼灵手的金圣叹 16
第一节 金圣叹与《诗》论 16
第二节 金圣叹释《诗》的情感论 18
一、真为诗的原本 18
二、诗为人的心声 21
第三节 金圣叹释《诗》的结构论 23
一、阐述文气的一贯而下 23
二、点出重叠的艺术效用 26
三、点出回环的艺术效用 27
第四节 金圣叹释《诗》的鉴赏论 28
一、重分解 28
二、重细读 30
三、再创造 32
四、解放与保守兼具 33
第五节 小结 34
第三章 首创系统研究的王夫之 36
第一节 王夫之与《诗》论 36
第二节 王夫之释《诗》的创作鉴赏论 38
一、比兴手法 38
二、兴观群怨 40
三、灵通幽微 44
四、修辞立诚 47
第三节 王夫之释《诗》的内涵论 48
一、诗以道情 48
二、意藏篇中 50
三、情景交融 51
四、体物穷理 56
五、以事函理 59
第四节 王夫之释《诗》的影响论 60
一、作法与效用对后世的影响 60
二、炼字与句法对后世的影响 61
三、叙事与抒情对后世的影响 62
第五节 小结 65
第四章 析论丰富多样的姚际恒 69
第一节 姚际恒与《诗》论 69
第二节 姚际恒释《诗》的趁韵论 75
一、性质相同依序叠咏 76
二、相似字词并列叠咏 79
三、主从虚实配合叠咏 83
四、倒字简称变文叠咏 89
第三节 姚际恒释《诗》的章法论 93
一、从章句形式分析章法 95
二、从内容结构分析章法 100
三、从渐层关系分析章法 104
四、从互文关系分析章法 110
第四节 姚际恒释《诗》的修辞论 112
一、错综 113
二、音节 115
三、摹写 116
四、复叠 117
五、映衬 118
六、互文 119
七、倒装 120
八、双关 122
九、排偶 123
十、曲绕 124
十一、赋比兴 125
第五节 姚际恒释《诗》的结构论 134
一、起笔、收笔 135
二、承接法 137
三、眼目 139
四、相间法 141
第六节 姚际恒释《诗》的情意论 144
一、情思的表达 144
二、意境的营造 149
三、神会言外之意 153
第七节 姚际恒释《诗》的影响论 156
一、创始的地位 156
二、后世所不及 161
第八节 小结 162
第五章 运用文论观点的方苞 169
第一节 方苞与《诗》论 169
第二节 方苞释《诗》的义法论 170
一、文义须相贯 173
二、文义须相类 173
第三节 方苞释《诗》的修辞论 175
一、修辞以雅洁、真诚为贵 175
二、倒装、层递的修辞解说 176
三、玩味辞意,以想像进行再创造 178
第四节 方苞释《诗》的情感论 180
一、融入背景与心理的情感分析 181
二、结合诗意与教化的情感阐释 184
三、以文学的角度看待男女情诗 186
第五节 方苞释《诗》的风雅颂论 188
一、以文学的角度分别风雅颂 188
二、由风物以兴情 189
第六节 小结 191
第六章 杂糅诗学批评的袁枚 193
第一节 袁枚与《诗》论 193
第二节 袁枚释《诗》的体裁论 194
一、《诗》非经学、考据,属文学、性灵 194
二、肯定赠答、艳情诗 199
第三节 袁枚释《诗》的内涵论 203
一、专主性情 203
二、情真意实 207
三、有灵趣无定格 209
第四节 袁枚释《诗》的创作论 212
一、文字有绝调亦有未工者 212
二、音律风趣,各有声调 217
第五节 小结 219
第七章 欲原诗人始意的方玉润 223
第一节 方玉润与《诗》论 223
第二节 方玉润释《诗》的章法论 230
一、从章句形式分析章法 231
二、从内容结构分析章法 232
三、从渐层关系分析章法 235
四、从互文关系分析章法 240
第三节 方玉润释《诗》的修辞论 241
一、错综 241
二、音节 242
三、摹写 243
四、复叠 244
五、映衬 244
六、互文 245
七、倒装 246
八、排偶 246
九、曲绕 247
十、赋比兴 247
第四节 方玉润释《诗》的结构论 254
一、起笔、收笔 255
二、承接法 257
三、眼目 265
四、相间法 269
第五节 方玉润释《诗》的情意论 272
一、情思的表达 273
二、意境的再现 276
三、情意的领会——兴会言外之意 279
第六节 方玉润释《诗》的影响论 283
一、创始的地位 283
二、学习的对象 287
三、相似或同类 288
四、后世所不及 291
第七节 姚际恒与方玉润论《诗》的异同 292
一、相同 292
二、相异 295
第八节 小结 301
第八章 结论 306
参考书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