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社会组织学的历史、对象和本书体系 1
第一篇 基础背景论 9
第一章 组织与环境 9
1.1 组织环境的构成层次与类型 9
1.2 组织与环境的联系方式 13
1.3 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16
1.4 环境病及其治理 19
1.5 组织对环境的战略 26
1.6 组织的对外活动及其机构的建设 32
1.7 组织间关系:合作的动因、形式和内容 35
第二章 组织的物质基础 41
2.1 组织成员的实践活动 41
2.2 组织的技术结构和类型 43
2.3 组织对外部技术环境的采用与适应 46
2.4 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49
2.5 人口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52
2.6 组织的财政条件 57
第三章 组织的精神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 61
3.1 精神基础的构成 61
3.2 建设经营价值观 62
3.3 人学价值观 64
3.4 组织精神文化的形成机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70
第四章 组织目标与规划 73
4.1 持续性意向:长期目标 73
4.2 具体规划与特定目标 75
4.3 建标依据与建标过程 77
4.4 目标管理 81
第二篇 组织动力论 87
第五章 组织凝聚力 87
5.1 功能与种类 87
5.2 认同性凝聚力 88
5.3 互补性凝聚力 92
5.4 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凝聚力体系 95
第六章 组织冲突力 99
6.1 种类和产生原因 99
6.2 冲突行为的发展过程与解决方法 103
6.3 冲突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107
第七章 影响力:感应力与权力 112
7.1 影响力的类型 112
7.2 感应力的来源 114
7.3 权力的来源 117
7.4 权力体系的结构类型 121
7.5 权力的功能、分配与制约 124
7.6 授权与免权方式 129
第八章 从人际作用力到行为驱动力 135
8.1 行为驱动力的种类 135
8.2 激励力简论 136
8.3 群体动力简论 142
8.4 调动个人积极性的两个基本途径 146
第三篇 组织形态论 151
第九章 组织分化 151
9.1 分化的意义与类型 151
9.2 主干结构与辅助结构的分化 152
9.3 横向分化 154
9.4 技术等级分化 156
9.5 管理层次分化 158
9.6 分化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59
第十章 组织整合 162
10.1 整合的作用 162
10.2 整合的手段与方式 163
10.3 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66
10.4 整合机构 168
10.5 党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170
10.6 人事整合过程 172
第十一章 组织形态 175
11.1 组织形态含义 175
11.2 组织形态的基本构成 176
11.3 组织形态的描述指数 183
11.4 组织形态的模式 189
第十二章 组织设计 200
12.1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200
12.2 组织设计的目标 203
12.3 组织设计的技术程序 206
12.4 组织设计的行政程序 210
第四篇 组织变革论 214
第十三章 基本概念:组织建构模式及其变革 214
13.1 组织建构模式——建构组织的主体范式 214
13.2 组织建构模式的类型 215
13.3 组织的运行、常规发展和变革 219
13.4 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 220
第十四章 从常规发展到组织变革 224
14.1 常规发展过程 224
14.2 组织变革的原因 227
14.3 动荡性变革与稳定性变革 231
第十五章 动荡性变革若干规律初探 239
15.1 种类与一般后果 239
15.2 动荡中的冲突过程 242
15.3 动荡中的凝聚—协同过程 244
15.4 慢变量:动荡过程的决定性力量 247
第十六章 稳定性变革的若干规律初探 253
16.1 组织改革的先决条件规律 253
16.2 物质力量决定性作用规律 256
16.3 逐步推进规律群 257
16.4 改革措施的对立面制衡规律 263
第十七章 组织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66
17.1 改革目标的确定: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266
17.2 步骤设计与方案选择 270
17.3 分析反馈:效果、动力与阻力 273
17.4 组织改革的总步骤 276
尾声: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