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致远,百年神韵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敏,李建强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40308501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总结了上海交大11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辑录了办学过程中的重点人物和重大事件,科学地分析和提炼了交大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教学科技成就等等文化要素,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宝贵的精神风貌,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和体验上海交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可以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所了解。

第一章 百年南洋溯学源——相承110年的办学历程 1

第一节 植基南洋,工科先河(1896—1921) 3

一、开创多项现代教育制度之先 4

二、培养“经国人才”的探索 8

三、“墨水瓶事件”中的较量 9

四、办学方向转为工科 10

第二节 规制宏远,薪火相传(1921—1949) 13

一、理工管结合的办学理念日臻成熟 14

二、教学特色逐步形成 16

三、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7

四、爱国主义传统继承发扬 18

第三节 探索新制,历劫弥坚(1949—1978) 21

一、院系调整中体现大局意识 21

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 24

三、内迁西安的壮举 25

四、在“文革”逆境中坚持科研 28

第四节 弘扬传统,创建一流(1978—2006) 29

一、回归理、工、管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30

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32

三、国际交流合作大跨步发展 34

四、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36

第二章 思源致远释胸怀——寓意深远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品格 41

第一节 交大的办学理念 43

一、学运兴衰、魂系国脉的办学道路 44

二、一等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 49

三、实业教育、工程教育的办学实践 50

四、“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手段 51

五、“中西汇通”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53

六、创办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55

第二节 交大的精神品格 57

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57

二、爱国荣校的爱国精神 62

三、与日俱进的拼搏精神 69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78

第三节 交大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83

一、校训的演进 83

二、校徽的寓意 88

三、校歌的更新 91

四、校旗样式的流变 96

第四节 百年交大的核心价值 98

一、思源之传统 99

二、致远之胸怀 100

三、恒德之追求 101

四、惟实之践行 102

第三章 秉烛相拥话传统——悠久厚重的教学特色与传统 107

第一节 教学育人的深厚传统 109

一、起点高 110

二、基础厚 111

三、要求严 114

四、重实践 117

五、求创新 120

第二节 授业解惑的古今名师 122

一、特班总教习——蔡元培 123

二、“物理裘”——裘维裕 127

三、“化学徐”——徐名材 129

四、“英文唐”——唐庆诒 131

五、文理双全的朱家次子——朱物华 134

六、中国火箭研制的先行者——王希季 136

七、将门无犬子——裘兆泰 138

八、“趁冷打铁”的院士——阮雪榆 140

九、用《侏罗纪公园》讲数学的“乐哥”——乐经良 142

第三节 各领风骚的众多学子 144

一、弃工从文的新闻家——邹韬奋 145

二、一人抵五个师的科学家——钱学森 147

三、时刻关注母校的数学家——吴文俊 150

四、稀土分离理论的开创者——徐光宪 154

五、学过铁道管理的清史专家——戴逸 157

六、每周长跑一万米的火箭专家——潘先觉 158

七、隐姓埋名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161

八、视“投行,”为压缩饼干的创业者——沈南鹏 164

九、志在学文的工科人——杨元庆 166

第四节 强国惠民的学术成就 168

一、屡开办学风气之先 168

二、交大有个展览会 170

三、十七年磨一剑 173

四、激光研究求突破 175

五、“海龙”深海显神威 176

六、“高清”电视献大礼 177

七、勇于创新的交大人 178

八、国际视野展雄姿 181

第四章 学子激情展风采——搭建活跃的学生文化活动平台 15

第一节 德育领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187

一、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育人传统 188

二、感恩与奉献引领校园道德文明 192

第二节 智育锤炼:由励志到创新 199

一、百年传统再续新篇 199

二、拓展创新与创业教育 203

第三节 体美结合: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体生活 208

一、文体传统的历史根脉 208

二、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209

三、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 212

第四节 重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16

一、最早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 216

二、实践的足迹踏遍全国 219

三、交大社团自己的节日 222

第五节 网络文化:现代化的沟通手段 224

一、让思想教育插上网络的翅膀 225

二、沟通原来如此简单 228

第五章 建章治校求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规范 231

第一节 南洋公学初创:中西结合的管理制度与模式 233

一、南洋公学的管理体制 234

二、福开森搬美国教育到交大 235

三、新式教育体系的开创 237

四、欧美学校“三长制”和监督负责制的实行 238

第二节 工科大学定位:奠定理工科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 239

一、仿效欧美的校长制 239

二、一校三地管理模式的开创 242

三、民主管理体制的试尝 245

四、战乱时期的艰难维持 247

五、交通大学时的教学业务机构设置 247

第三节 交通大学新生:探索社会主义高校的管理模式 248

一、校务委员会的更新 249

二、党委领导下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 253

三、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253

四、革命委员会领导与党委的恢复 255

五、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机构及学科设置 256

第四节 改革创新实践: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管理制度 257

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257

二、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60

三、校系两级目标管理 261

四、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深化 263

五、后勤改革与住房改革 264

六、学院、系和专业的发展演变 266

第五节 新世纪的大学章程 267

第六章物境人文铸良材——韵味浓郁的校园格局与环境 273

第一节 徐汇校区:古朴凝重的散文诗篇 276

一、校址的变化 277

二、初创时期的校园 279

三、创建近代理工科大学时期的校园 285

四、新中国成立后校园的万千气象 296

五、校园风物 305

第二节 闵行校区:活力四射的交响乐章 311

一、一期建设中的校园 312

二、大手笔的二期建设 321

第七章 博极精勤树懿德——高水平医学教育与科技展示 333

第一节 医学院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335

一、源远流长的办学历史和医学传统 336

二、探索与构建新型医学教育体系 341

三、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医科教育 347

第二节 医学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实践 352

一“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352

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教育思想 356

三、“博采众长”、“仁术济世”等医教传统 359

第三节 医学界泰斗 368

一、高镜朗:一代儿科宗师 368

二、邝安堃:内分泌与中西医结合开拓者之一 370

三、兰锡纯:心脏外科先驱者之一 370

四、叶衍庆:骨科医学创始人之一 372

五、余?:微生物与免疫学开拓者之一 374

六、黄铭新:内科学及心血管病专家 375

七、倪葆春:整形外科专家 376

八、傅培彬:外科医生获勋章 377

第四节 医学教育精英 378

一、王振义:胸膺填壮志,荣华作流水 378

二、江绍基:心系病患,鞠躬尽瘁 380

三、陈竺:医者、艺者、智者、仁者 380

四、张涤生:神在形外 382

五、邱蔚六:跋涉者人生无驿站 383

六、陈赛娟:知识改变命运 385

七、戴尅戎:落子无悔 386

第五节 医德师德楷模 388

一、王一飞:三尺讲台,传承历史,接轨未来 388

二、王鸿利: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 390

三、金正均: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391

四、陈国强:梦想催生激情,激情成就梦想 392

第八章 高歌猛进向未来——在争创一流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397

第一节 对新世纪交大文化建设的思考 399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400

二、交大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402

三、正确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406

第二节 交大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409

一、提炼和凝聚上海交大的精神品格 410

二、探索并建设体现交大精神的管理制度 414

三、人文景观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416

第三节 交大文化的发展之路和趋势展望 418

一、交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418

二、交大文化建设的目标 419

三、交大文化建设着手点 419

四、交大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424

参考书目 429

后记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