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3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迫切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3
(一)顺应当前全球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3
(二)破解我国阶段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4
(三)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5
(四)扭转“久转不力”、“转而不快”局面的迫切需要 5
二、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突出体现在促进加快转变上 6
(一)努力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能力 6
(二)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能力 7
(三)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7
(四)努力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能力 8
(五)努力提高改革开放的能力 8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9
(一)加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9
(二)改进作风,营造良好风气 11
(三)创新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12
第一章 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7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 17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7
(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18
(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0
(四)加快转变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须选择 22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依据 23
(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24
(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26
(三)加快转变是克服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弊端的必然选择 31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依据 32
(一)经济社会发展内部面临的新挑战 32
(二)经济社会发展外部面临的新挑战 34
(三)加快转变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 36
小结: 38
参考文献: 39
第二章 正确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43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43
(一)从相似概念的区别上认识和把握 43
(二)从实现目标模式选择的不同上认识和把握 46
(三)从动力结构的变化上认识和把握 47
(四)从“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上认识和把握 48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49
(一)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 50
(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 50
(三)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51
(四)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53
(五)改革既定格局的掣肘 54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 56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深化 56
(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 56
(三)国际社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 58
(四)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与特有的制度优势 62
小结: 64
参考文献: 65
第三章 积极树立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理念 69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及其变迁 69
(一)西方社会的发展观念及其变迁 69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理念 72
(三)我国发展理念的更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73
二、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理念的变革 76
(一)传统发展理念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77
(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辩证转向 80
(三)科学发展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意义 84
三、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变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85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85
(二)始终坚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 86
(三)始终坚持统筹兼顾 88
小结: 89
参考文献: 90
第四章 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95
一、经济结构失衡及其表现 95
(一)需求结构失衡 95
(二)产业结构失衡 97
(三)要素结构失衡 99
(四)经济结构失衡是制约加快转变的关键因素 100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101
(一)立足扩大内需调整需求结构 101
(二)立足优化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105
(三)立足教育培训调整要素结构 109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体制机制 110
(一)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评价体系 110
(二)增强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111
(三)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和金融体制 112
四、着力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科学性 113
(一)协调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13
(二)处理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114
(三)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114
小结: 115
参考文献: 116
第五章 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持 121
一、自主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121
(一)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21
(二)确保国家发展安全的迫切需要 122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123
二、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127
(一)自主是前提 128
(二)创新是目的 129
(三)能力是关键 130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 131
(一)建设创新体系 131
(二)发展创新文化 135
(三)培养创新人才 137
四、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 140
(一)加强教育引导,形成推进创新的强烈意识 140
(二)鼓励大胆实践,增强推进创新的工作本领 141
(三)树立正确导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42
小结: 143
参考文献: 144
第六章 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149
一、树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 149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49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150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150
二、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53
(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 153
(二)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 159
(三)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 162
三、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64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使命 164
(二)正确处理关系,切实有效促进 165
(三)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形成抓手 168
小结: 169
参考文献: 170
第七章 始终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75
(一)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客观要求 175
(二)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困局的必然要求 176
(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内容 177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178
(一)着力构建思想文化基础 178
(二)着力构建体制机制基础 183
(三)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基础 186
三、努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 189
(一)明确指导思想 189
(二)加强组织领导 189
(三)不断创新思路 190
(四)注重社会合力 190
小结: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八章 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197
一、制度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197
(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197
(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198
(三)制度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 199
二、现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204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204
(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低 205
(三)政府职能失当 206
(四)制度缺失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障碍 207
三、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08
(一)深化企业改革,为加快转变提供强有力的微观基础 208
(二)深化市场改革,为加快转变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10
(三)明确政府职责,为加快转变提供强大的制度合力 212
小结: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九章 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3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223
(一)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富国强军统一的必然选择 223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24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225
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 228
(一)核心是融合 228
(二)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9
(三)实现方式是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统一 230
(四)基本原则是坚持“三项方针原则” 231
三、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232
(一)进一步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232
(二)进一步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233
(三)进一步完善军队保障体系 233
(四)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234
四、努力开创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军民融合新局面 234
(一)更新思想观念,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35
(二)加强学习研究,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36
(三)搞好顶层设计,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236
(四)加大改革力度,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237
五、推进融合式发展是军队责无旁贷的义务 239
(一)切实增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39
(二)牢固树立军民融合的科学理念 240
(三)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 242
小结: 245
参考文献: 246
第十章 充分发挥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导核心作用 251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51
(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51
(二)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52
(三)党的坚强领导是加快转变的根本保证 253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54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54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258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260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262
(一)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为加快转变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262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加快转变提供干部人才保证 264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为加快转变提供组织基础保证 266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加快转变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269
小结: 271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