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武当山概况 1
第二节 道教流派的沿革与现状 4
第三节 道教音乐史略 14
第四节 武当道乐的流传范围 23
第二章 武当道教科仪类型及其音乐特征 27
第一节 课诵科仪及其音乐 27
一、课诵科仪之沿革及现状 27
二、课诵的音乐运用及程序 29
三、课诵套曲实例及分析 34
四、课诵套曲的结构体制 49
第二节 斋醮科仪及其音乐 66
一、道教斋醮史略 66
二、武当斋醮音乐概况 70
三、赈济科仪及其音乐 73
四、施食科仪及其音乐 106
五、课诵、赈济、施食三类科仪音乐之比较 144
第三节 纪念法事音乐 147
一、玉皇本行集经 149
二、上祖师表 150
第四节 武当道教音乐中的法器及乐器 154
一、乐器之类别 155
二、乐器的运用及功能 156
三、道教法器之宗教象征 160
第三章 音乐分类研究 165
楔子关于「腔」、「曲」概念的界说及其他 165
第一节 传统分类概说 166
第二节 韵腔的音乐形态分类 170
第三节 主腔与分类之整体关系 173
第四节 主腔在曲调中的运用 178
第五节 各类韵腔典型曲目音乐分析 180
一、异名同腔类 180
二、集曲类 185
三、单曲类 185
第六节 器乐曲牌的音乐分类及基本特色 187
一、分类特点 187
二、基本特色 188
第四章 曲式及结构规律研究 193
第一节 结构形态 193
一、单曲结构 193
二、套曲结构 195
第二节 结构规律及发展手法 195
一、腔句串连的结构规律 196
二、曲调发展手法 201
第三节 曲词的组合 204
第五章 武当道乐的「超地域」风格之研究 207
第一节 「超地域」风格之形态表现 208
第二节 「超地域」风格之成因 212
第六章 武当道乐的流派分野研究——「在观派」与「在家派」风格之比较 219
第一节 音乐形态和风格之比较 219
一、音乐体裁 220
二、曲式结构 220
三、旋律材料及旋法 220
四、唱法 221
五、韵腔曲调实例比较 221
第二节 文化背景之比较 225
一、演出者的社会地位 225
二、音乐来源及传承方式 228
三、音乐传授方式及演出范围 228
四、演出目的及对象 229
第七章 曲目玫源 233
第一节 源于经文主旨内容的曲目 234
第二节 源于科仪节目的曲目 258
第三节 源于歌词首句词语的曲目 265
第八章 武当道教音乐的构成及渊源 267
第一节 道乐与古代宫廷音乐 268
第二节 道乐与佛教音乐 292
一、法事仪轨 292
二、曲目标题 298
三、音乐形态比较 299
第三节 道乐与陕西鼓乐 303
一、以庙观为中心的流传特点 307
二、谱式系统 307
三、管乐之开眼取调 308
四、体裁结构 309
五、读谱法之比较——「哼哈」与「朗噹」谱 311
第四节 道乐与苏南吹打乐 321
第五节 道乐与戏曲音乐 329
第六节 道乐与民歌 368
一、湖北民歌中的道教仪式因素 369
二、湖北民歌中的道乐形式因素 374
三、道乐影响民歌的文化背景探讨 374
第七节 武当道乐与川西道乐 386
一、川西道教概况 387
二、表现一般道乐共性的相似现象 389
三、体现两山道乐特殊联系的相似现象 393
四、两山道乐的历史渊源 397
第八节 武当道乐与全真十方韵 401
一、曲目的相近 403
二、曲调形态的相似 405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417
后记 421